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您當前的位置:您當前的位置 : 長城網 >> 河北新聞頻道 >> 社會萬象

【治國理政新實踐·河北篇】
“科技大咖”李保國太行山上譜寫致富華章

來源: 長城網綜合 作者:張巖 2016-06-02 08:29:14
【字號: | | 【背景色 杏仁黃 秋葉褐 胭脂紅 芥末綠 天藍 雪青 灰 銀河白(默認色)

  編者按35年來,他既是教授也是農民,他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扎”到山里,“粘”住果農,他不斷創新果樹品種、品牌,開辟新戰場,形成了一批充滿“鄉土味”的技術成果,惠及十幾萬山區農民。他就是受萬千群眾愛戴的“科技財神”李保國。

  扶貧致富:他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

  李保國是河北農業大學的教授,農學博士,主要研究山區開發治理和經濟林栽培技術,同時擔任博士生導師。從1981年起,李保國教授就號召學生和他一起扎根太行,一扎就是三十多年。期間,他在當地推廣了36項林業技術,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純增收28.5億元,先后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

  李保國培育的“富崗蘋果”取得巨大成功:1999年昆明世博會上奪得銀獎,2008年被確定為北京奧運會專供果品,2011年獲得全國馳名商標。僅蘋果一項,崗底村民人均收入就達2.5萬元,村里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單元樓、小洋樓,開上了小轎車。如今,“富崗蘋果”連鎖基地發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個縣(市)369個村,帶動7萬多名村民走上致富路。

李保國教授生前工作的辦公室。長城網 張天虎 攝

  點石成金:科技之手成就三個“品牌”

  李保國用他點石成金的科技之手,成就了三個“品牌”:

  “太行山最綠的地方”——邢臺縣前南峪村。這里形成了國家4A級生態旅游景區,獲得過“全球生態環境建設五百佳”提名獎。但是,35年前,這里卻是一個連草都長不好的荒山禿嶺;

  “太行山里首富村”——內丘縣崗底村。村民今年人均收入3.1萬元,種植的“富崗”蘋果,榮獲“2008年北京奧運會指定專用果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曾經創出100元一個蘋果的神話。然而,20年前,這里卻流傳著“有女不嫁崗底郎,光著脊梁睡土炕”的歌謠;

  “中華名果”——臨城縣“綠嶺”牌薄皮核桃。如今,該縣發展薄皮核桃種植20多萬畝,涉及138個村1萬多農戶。龍頭企業“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被扶持起來。可是,17年前,創業之初的綠嶺公司面對的卻是一片“連鳥都不拉屎”的石頭山。

資料圖:李保國把課堂建在太行山上。

  科研脫貧:荒崗變成“聚寶盆”

  “生產實踐需要什么,科技工作者就應因地制宜研發什么”

  河北臨城縣的李家韓崗,曾經是一片亂石堆積、雜草叢生的荒崗野嶺。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種樹,種了死,死了種,村民開始絕望。

  一天,頭發稀亂,皮膚黝黑,長得像農民、穿得更像農民的李保國來到李家韓崗。他察地勢、看土壤、找水源,很快形成一整套水土治理、品種選擇、果樹管理、市場推廣的方案。

  用10年時間,李保國創建了綠色薄皮核桃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實現了早實薄皮核桃“一年栽樹、三年有產、五年豐產”,畝產值達到一萬元以上。

  昔日的荒崗,從此變成“聚寶盆”。

  李保國深知,靠個人力量帶領群眾脫貧遠遠不夠。“抓好龍頭企業,讓龍頭企業帶動千家萬戶闖市場、奔富路!”思路形成以后,李保國馬上著手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

  在李保國指導下,臨城縣綠嶺果業有限公司在李家韓崗快速成長起來,先后研發出核桃乳、核桃油等6大類20多個核桃深加工產品,培育出了“綠嶺”這個中國馳名商標,因此帶動周邊大批農民脫貧致富。

  “生產實踐需要什么,科技工作者就應因地制宜研發什么。”這是李保國30多年從事科技研發工作的心得。他先后推廣36項實用技術,讓自己的科研論文在太行山落地生根,造福人民。

  “要讓農民把技術落實到位,必須先做給他們看,再帶著他們干”

李保國教授手把手教農民技術。內丘縣委宣傳部供圖

  李保國說:“作為一名林業專家,一定要了解農民,給他們講聽得懂、用得上的知識。要讓農民把技術落實到位,必須先做給他們看,再帶著他們干。把我變成農民,再把農民變成我。這比單純寫一篇脫離實際的論文要有意義得多!”

  1981年,李保國在邢臺前南峪指導果樹品種更新時,村民對他半信半疑,推廣工作陷入僵局。

  他向村民“租借”了100棵樹做“示范田”。一年以后,李保國的果樹長得最旺、果子個頭最大,未收獲就被客商搶購一空。被“成果”折服了的村民紛紛前來拜師學藝。

  “我是農民的兒子,最見不得農民窮!”這是李保國內心深處的吶喊。為此,他幾十年不改自己的科研初衷:“老百姓脫貧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每到一處,都手把手教授農民果樹、板栗、核桃等種植技術,讓許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農民甩掉“窮帽子”。

  “沒有對農民死盯、盯死的杠頭勁,技術就很難傳播”

  上世紀90年代末期,河北內丘縣崗底村村民種的蘋果樹都是自然成長,不修剪、不疏果。蘋果論筐賣,一筐賣不了幾個錢。李保國為他們量身定制了蘋果無公害管理方案。

  藍圖畫好了,但實施起來卻并不順利。李保國強制性要求鄉親們對果樹進行修剪,并疏花、疏果。

  看著大把大把剪下來的樹枝,村民們個個心如刀割。看著滿地落下的小蘋果,許多村民不干了。“果子沒有長大就給扔了,怎么豐產?到時候他一拍屁股走了,我們找誰說理去?”

  村民安小三當面點頭,背地不服,沒有對果樹進行修剪并疏花、疏果。結果,秋后一算賬,4畝果園賠了4000多元。又悔又急的安小三痛定思痛,把李保國獨創的優質無公害蘋果生產的128道工序記得滾瓜爛熟。后來,果子長好了,賣上了好價錢。

  李保國說,“在傳授技術過程中,沒有對農民死盯、盯死的杠頭勁,技術就很難傳播。”35年來,李保國在太行山區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余人次,許多果農都成了“永久牌”的“技術把式”“土專家”。

  近幾年來,“產學研結合的李保國模式”因為做法獨特、有效,已經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和借鑒。

  李保國走了,但他用智慧、汗水和生命點燃的科技星火,正在太行山形成燎原之勢。那滿山蒼翠欲滴、遮天蔽日的果樹,那滿載農民脫貧致富夢想的果樹,那滿浸李保國青春、智慧和汗水的果樹,不就是他寫在巍巍太行上的一篇篇生動、美麗、激情四射的論文么。

  “掌握了技術,就掌握了脫貧的金鑰匙”

  有一年,春季開花時節下了大雪,李保國打電話到崗底村,讓人都上山,把樹上的雪都搖下來,然后把村里能發煙的東西都運到山上,夜里12點開始熏煙,一畝地四到五堆。第二天,李保國不顧雪后路滑,來到了崗底村。

  花凍了85%,果農們垂頭喪氣,村干部楊和平說:“這下完了。”李保國一戶一戶看過后說:“問題不大,有10%的花就夠用了。”他馬上召集人,部署到外地找花粉,人工授粉。那一年崗底蘋果不僅沒減產,反而增收了。

  在蘋果管理實踐中,從套袋、去袋、轉果,到摘葉、鋪反光膜、施肥,李保國獨創了128道蘋果生產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紙”,讓村民像工人生產標準件一樣生產蘋果。崗底村注冊的“富崗蘋果”多次獲獎,并獲得全國馳名商標。

  如今,“富崗蘋果”連鎖基地發展到太行山的369個村,種植面積5.8萬畝,產量超過1億公斤,7萬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除推廣蘋果栽培管理技術外,李保國還積極推廣板栗、核桃等多種技術。他為臨城縣的綠嶺公司探索出了優質薄皮核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使過去草都長不好的荒崗栽上了“搖錢樹”。2002年,市場上的普通核桃每公斤不到4元,李保國指導生產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賣出了每公斤30元的高價,而且供不應求。

  30多年來,李保國示范推廣36項標準化林業技術,累計應用面積1826萬畝,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他直接幫扶三四十個村莊,間接帶動發展起來的村莊數百個。許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農民腰包鼓起來。

  多年來,許多果農都成了“技術把式”。崗底村民劉麥林在管好自家果園的同時,給周邊村的蘋果園當技術指導,最忙時指導著四五個果園。

  “掌握了技術,就掌握了脫貧的金鑰匙。”年近花甲的李保國說,“這輩子最得意的事兒,就是把越來越多的農民變成了‘我’。”

  資料圖:李保國用技術給農民打造“金飯碗”。

  長城時評:科技扶貧需要千千萬萬個“李保國”

  李保國扶貧為什么受農民歡迎?他是怎樣實現了用科技精準扶貧的?一是把農技用到關鍵處。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怎么讓老百姓相信科技的力量,看到脫貧的希望,李保國根據村里的自然條件,培育出適合當地栽種的蘋果品種,編寫了通俗易懂的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產管理工序,把191位農民培養成了“持證下田”的果樹專家。

  二是找準一個好產業。李保國通過考察土壤、氣候、市場等,為臨城縣狐子溝確定了種植薄皮核桃的產業發展方向,把10年時間研究選育出的薄皮核桃成果用在了這里,而且建立起“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貧新模式。讓這里的群眾沒有了后顧之憂實現了脫貧致富。

  三是探索一個好機制。“太行山的父老鄉親都富起來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這是李保國最大的心愿,他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坎坎,探索出“大園區、小業主”的經營機制,把脫貧攻堅成果精準地落在每位群眾的身上,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致富路上不能丟掉一個人。

  四是建起一支好隊伍。作為科研項目帶頭人和導師,李保國帶領大批學生們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把所學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與貧困鄉、村結成幫扶對子,開展科技扶貧志愿服務。薪火相傳,如今河北農大師生們繼續扎根山區,精準發力攻堅,帶領太行山區農民正走在脫貧致富的路上。

  脫貧攻堅,科技是杠桿,知識只有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果。用科技精準扶貧,李保國身體力行探索出了一條新的致富路。雖然他倒下了,但在太行山上他就像一座燈塔,給扶貧豎起一個標桿。目前我國還有7千萬人沒有脫貧,為讓貧困地區群眾過上好日子,需要千千萬萬個“李保國”式的農民教授,走出實驗室,把貧困地區當做自己的另一個“戰場”,扎根基層,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長城網評論員 魏金改)

  (據長城網、河北日報、新華社等綜合)

關鍵詞:李保國,科技大咖,科技財神

責任編輯:次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