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層干部劉為:駐村更“駐心”
劉為(右)在雷山縣郎德鎮南猛村村民家中了解苗族刺繡情況(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35歲的劉為是國務院扶貧辦發展中心的一名干部,2015年8月,他來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南猛村擔任第一書記。1年多來,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致富增收有了新門路,村寨發生很大變化。 談起劉為,南猛村村民感念他的用心、用情,并給記者說了兩件讓他們特別感動的小事。 村里的孩子們晚上復習、寫家庭作業一直都是俯在狹窄的小板凳上,有時只能借著家里昏暗的燈光或燭光完成。“城里孩子們都有寬敞整潔的書桌,在明亮的燈光下做作業、閱讀、上網,可這里孩子家庭學習環境卻是如此簡陋。” 今年4月,劉為和他的同學在某公益網站發起“我想有一張書桌”的公益眾籌活動,僅僅13個小時,就為村里150個孩子每人籌到一張書桌,一個臺燈。今年5月初,書桌和臺燈送到了村里,這讓全村老少十分感動。 南猛村有194戶村民,全村在外打工的有100多人,其中有50多人都在浙江義烏從事飾品加工行業。今年五一,大伙兒在義烏舉辦同鄉會,誰也沒想到,劉為竟然親自來到義烏和大家一起過節。“我在外打工10多年,第一次得到這份關心,尤其是他說的‘家里有村里照顧著,在外請放心’這句話,讓人落淚。”村民余洪先說。 心和心的拉近,讓村民們對這個外來的干部充滿信任。村會計李玉強說,劉為剛來的時候怕吃辣椒,現在啥都能吃。他無論到誰家,鄉親們都要留他喝碗苗家米酒,早就成為“苗鄉人”。 讓村民們感受最深的,是劉為給村寨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南猛村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還是文化部授予的“蘆笙舞藝術之鄉”,但多年來,村里沒有找到致富之道。2014年,全村貧困發生率超過30%,沒有集體經濟收入。 在摸清村里狀況后,去年12月,南猛村成立共濟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設蘆笙表演組、民族手工藝組、農業經營組和電子商務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根據個人特長和愛好,分別加入4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和相應的市場公司掛鉤。 蘆笙表演隊邀請鄰鎮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教授蘆笙制作技藝;民族手工藝組定期組織婦女進行刺繡技藝培訓;電子商務組建立起全鎮第一個電商倉儲物流中心,村里的茶葉、稻田養魚、紅米、楊梅、柿子等農產品通過微店進行銷售。 這種合作社模式效益立竿見影。合作社成立以來,接到2000件刺繡茶杯墊價值6萬元的訂單,為30名繡娘增收3萬元;一季度通過茶葉種植和銷售,實現收入6萬余元,為村民發放勞務收入超過5萬元;在雷山縣城,村里合作社還開了一家“烤魚店”,經營服務的均為村里的貧困戶,還為有意愿學燒烤技術經營的村民提供免費培訓。目前,全村35戶貧困戶有26戶實現戶均5250元增收。 在劉為的努力下,南猛村還實現了wifi全村覆蓋,這在貴州的貧困村都是少見的。這解決了山區信息不通暢的問題,村里有了微信群,方便村民交流,有問題可得到及時反映和解決,在外打工的人也能及時知曉村里的動態。 劉為說,在脫貧攻堅中,一開始,村民是牽著走、拖著走,很被動,現在是齊步走。他為這種變化感到高興,希望村民能快步走。他告訴記者,南猛村今年下半年被黔東南州列為傳統村落8個旅游發展示范村之一,給村里下一步發展帶來了機遇。 看到村里的變化一天比一天快,很多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計劃回到村里,跟著大家一起干。“作為村里人,更要為村里出一份力。”村民余洪先說。 |
關鍵詞:基層,駐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