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40年前的歷史影像,靜靜地安放在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很多唐山人都未必看過,不遠不近,仿佛就在昨天,講述著1976年7月28日,唐山的那場災難……在影像里,有難以撫平的傷痛,有全國軍民抗震救災的記憶,有地震嬰兒挺過災難的奇跡,更有涅槃重生,建設新家園……
1976年7月28日強烈地震發生后的唐山市一角。唐山——豐南一帶遭到的破壞和損失極為嚴重。新華社記者劉東鰲攝
1976年7月31日。戰斗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人民解放軍指戰員。人民解放軍某部副部隊長、特等功臣、二級戰斗英雄徐恒祿率領部隊指戰員發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迅速奔赴唐山市,投入抗震救災斗爭。新華社記者肖翔攝
1976年8月1日,黨的關懷暖心窩——全國各地軍民熱情支援唐山、豐南一帶地震災區。地震之后,毛主席、黨中央立即派出大批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日夜兼程奔赴災區,搶救人民生命財產。新華社記者武清月攝
1976年8月31日,唐山市的小朋友們為日夜戰斗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人民子弟兵送水。這種人民軍隊人民愛的動人情景,在唐山市的大街小巷處處可見。新華社記者白連鎖攝
1976年8月1日,北京市第一食品廠的工人為災區群眾生產了大量的面包、餅干,正源源運往唐山地震災區。新華社記者納一攝
1976年8月3日,薊運河上的寧河大橋遭地震破壞后,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奮力架設舟橋,迅速恢復公路交通,使抗震救災物資順利運往災區。新華社記者李昌元攝
1976年8月1日,人民解放軍某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先進衛生科”的醫務人員,精心護理在地震第二天出生的嬰兒。新華社記者白連鎖攝
1976年7月31日,人民解放軍某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先進衛生科”醫務人員,戰斗在唐山市抗震救災第一線,搶救負傷的群眾。新華社記者武清月攝
1976年8月1日,遼寧省醫療隊冒雨登上飛機,奔走地震災區,幫助搶救傷員。新華社記者肖野攝
黨中央、國務院對地震災區人民群眾極為關懷,向災區空投慰問電(1976年8月1日發)。新華社記者肖野攝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冀東地區的唐山——豐南一帶發生的強烈地震中,人們在唐山礦業學院清理廢墟。新華社記者官天一攝
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發生后,人們在清理廢墟。新華社記者官天一攝
1976年8月8日戰斗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人民子弟兵。河深海深不如階級友愛深。在遼南抗震救災斗爭中榮獲“抗震救災模范連”光榮稱號的人民解放軍某部偵察連指戰員,懷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搶救唐山地震災區群眾。這是連長陳曉東在給被搶救出來的受傷群眾喂水。新華社記者肖野攝
1976年8月1日,黨的關懷暖心窩——全國各地軍民熱情支援唐山、豐南一帶地震災區。人民解放軍空軍指戰員把祖國各地人民支援災區的抗震救災物資,空投給災區人民群眾。新華社記者韓曉華攝
1976年8月23日,人民解放軍沈陽部隊某部“解放錦州尖刀連”的指戰員在地震之后,星夜奔赴唐山災區,同英雄的唐山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災斗爭,表現得十分英勇,受到唐山市街道居民的熱烈贊揚。新華社記者劉志偉攝
1976年8月31日,一個大雨的夜晚,人民解放軍某部“抗震救災愛民模范連”的指戰員得悉唐山礦工于占水的妻子剛剛生了孩子,戰士們立即抱起油氈、葦?趕去,將于占水的窩棚蓋得嚴嚴實實,接著又派專人將大米、白面和雞蛋送到產婦的婆母孟蘭田的手中。這對年輕的夫婦激動得含著淚花,給孩子取個名字叫“于(魚)水情”。新華社記者肖野攝
唐山、豐南一帶強烈地震發生時,被困在井下的開灤煤礦趙各莊礦陳樹海等5名工人(陳樹海(左三)、毛東儉(左一)、李寶興(右一)、王文友(左二)、王樹禮(左四))沖破重重艱難險阻,頑強奮戰14天又12小時,在井上軍民的搶救下,終于在8月11日勝利返回地面(1976年8月20日發)。新華社記者劉志偉攝
1976年8月2日,各級黨組織千方百計安排好群眾生活,依靠集體力量戰勝自然災害。這是豐南縣稻地公社橋東大隊第三生產隊的社員在集體食堂就餐。新華社記者肖野攝
遭受1976年7月28日地震災害的河北省豐潤縣七樹莊公社社員積極交售愛國糧。這個公社排除萬難,奪得了好收成。(1977年1月17日新華社發)
1976年8月31日,唐山鋼鐵公司廣大職工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已部分恢復生產。圖為煉鋼工人用震后煉出的第一爐鋼鑄錠。新華社通訊員攝
1977年2月9日,在唐山豐南地震(1976年7月28日發生)抗震救災斗爭中榮獲集體一等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某部指戰員幫助豐潤縣人民蓋臨時住房。新華社通訊員攝
曾在1976年7月28日強烈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的華北工業城市唐山,經過一年重建,工業生產迅速恢復,人民生活十分安定。(1977年8月27日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