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LV、Gucci、CHANEL等全球300余頂尖奢侈品品牌高管齊聚的全球奢侈品法律峰會上,主辦方向阿里巴巴知識產權保護團隊頒發了“知產保護和科技創新獎”。奢侈品法律聯盟和眾多與會者認為,阿里知識產權保護團隊使用互聯網技術和多方共治的策略,正在全球范圍內為解決線上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建立新的“黃金標準”。國際組織評價阿里正在成為全球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創新者和引領者。
在制售假產業化、全球化態勢愈演愈烈的當下,無孔不入的制售假分子,令很多知名企業都曾被卷入輿論漩渦,多家全球知名電商平臺都曾因假貨問題備受爭議。被曝光的假貨問題不僅給企業名譽蒙上陰影,對消費者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據了解,此次給阿里頒獎的全球奢侈品法律聯盟主席弗雷德里克·莫斯特(Frederick Mostert),是享譽全球的知識產權權威專家,曾任國際商標協會(INTA)主席,并入選世界知識產權名人堂,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特約專家,其主導的評獎標準被業內公認嚴謹嚴苛。
縱觀國內外數百家電商平臺,為何阿里能夠獲此殊榮?
本文以公開報道等資料為依據,從頂層制度設計、打假技術使用、線上防控、鏟除線下假貨源頭的力度、法治推進等多個維度,對多家電商的假貨治理方式進行了對比,發現有的平臺是真動手打假,有的似乎不是這樣。
先來看下這張圖:
假貨治理頂層制度設計對比:
有的建立“特戰隊”,有的建立“抽檢志愿者”隊伍
1、平臺A
在打假這件事上,頂層制度設計上的打假機制和模式永遠是最根本的。
據公開報道,平臺A打擊假貨有10余年的積累。A首創神秘抽檢機制,通過技術手段分析、篩選可疑商品后發起抽檢,并根據抽檢結果處置違規商品,處罰違規商家。
2015年,平臺A率先成立了平臺治理部,專職打假。
2016年初,成立打假特戰隊,意在配合執法機關挖掘線下假貨源頭。
2017年初,發起成立全球首個24小時無時差打假共同體、打假聯盟AACA,并嘗試聯合全國執法機關、全球品牌權利人、全球消費者共建“打假共治系統”。
2017年,平臺A上線“知產快車道”,體系化系統化的運用技術手段搭建知識產權保護基礎設施,普惠全球品牌權利人。知產快車道極大地提高了品牌權利人知識產權維權效率。2018年,平臺A 96%的知識產權投訴在24小時內被處理,品牌權利人投訴量下降32%。
2018年啟動原創保護計劃、知產服務市場、圖書保護計劃等措施,正式實現體系化、生態化貫通,數字經濟時代的知識產權確權、維權完成全鏈路升級。知識產權保護和商業賦能成為“萬國品牌博覽會”基石。
平臺A專門成立了知識產權研究院,并每年向社會公開公布知識產權保護趨勢、實況。
2、平臺B
平臺B是美國最大電商平臺,近些年被美國媒體多次披露假貨泛濫,很多品牌方終止合作,有的甚至直接起訴。在今年公布的財報中,平臺B首次披露平臺存在假貨風險,承認有假貨。
平臺B對待假貨的做法似乎“最佛系”。
今年2月28日,平臺B推出了一項新的知識產權保護計劃Project Zero,其名字代表著“集合平臺B與品牌的力量,將假貨減少至零”。該計劃的核心,是一項針對品牌的自助式假貨移除工具。
獲得批準后,加入Project Zero的品牌將能夠自己在平臺B網站上直接標記并刪除其產品的假冒清單,并有權在未經平臺B批準的情況下移除假冒產品。“這個項目最初引起行業的強烈批評,因為它把分辨假貨的責任放到了品牌的肩上。”有外界評價。
3、平臺C
在公開報道領域,平臺C對于假貨問題公開披露信息暫未發現。
4、平臺D
平臺D僅成立不到4年,假貨問題卻飽受質疑。去年,平臺D赴美上市,因其一直未妥善解決假貨、山寨等問題而引發社會大討論。
據公開報道,平臺D也宣布成立了平臺治理部,建立了“抽檢志愿者”隊伍,全年抽檢近7萬單(其2018年全年完成111億筆訂單)。抽檢志愿者收到包裹后,編號并轉寄第三方機構鑒定,以便平臺做出公正判斷。
打假技術和線上防控手段對比:
大多都在關注和研究打假技術,有平臺推出12項打假黑科技
1、平臺A
平臺A打假核心技術為“知產保護科技大腦”。據公開報道,平臺A的知產科技大腦擁有上億個商品特征、百余個算法模型、微表情識別、異常營銷動作預警,已覆蓋開店、商品發布、營銷活動、消費者及權利人評價等各個商業環節,成為以平臺A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的核心競爭力。
平臺A獨創了12項打假黑科技:語義識別算法、抽檢模型、政企協同平臺、商品知識庫、圖像識別算法、實時攔截體系、生物實人認證、假貨甄別模型、商品大腦、語義情感分析、商家全景視圖、直播防控體系。
在其公開的數據中,2018年,平臺A上96%的疑似侵權鏈接一上線即被封殺,因疑似侵權被平臺主動刪除的鏈接量下降67%。96%的知識產權投訴在24小時內被處理,品牌權利人投訴量下降32%。被消費者舉報刪除的疑似假貨鏈接量下降70%。被行政執法機關要求協查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量下降64%。每1萬筆訂單中僅有1.11筆為疑似假貨,比去年同期再降26%。
2、平臺B
據公開報道,2017年,平臺B推出Transparency Program計劃。當賣家加入該項目,平臺B會給每個單獨的庫存單位分配一個獨特的二維碼,還有一個可追蹤的序列號。當掃描二維碼時,就會顯示產品細節,如產品生產時間和地點、有效期、原料信息、相關產品推薦等等。該計劃給出了6個月的免費使用期限。
3、平臺C
通過對公開報道的搜索,平臺C未具體透露其打假技術。但平臺C曾表示,他們也在關注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正品溯源。
4、平臺D
據報道,平臺D正在使用一套“鑒別體系”打假,但沒有披露更多內容。
對源頭打假的重視程度對比:
平臺A全面開展了跟執法機關的合作,平臺C平臺D偶有協助,平臺B無
如果說電商平臺的技術可為其解決主動預防攔截、及時查刪線上疑似假貨,那么對線下假貨源頭問題的解決,則是徹底解決假貨問題的癥結。
從公開報道看,平臺A已與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公安機關建立了線下打假合作。過去三年來,平臺A分別協助執法機抓獲犯罪嫌疑人880名、1606名、1953名,合計4439名。
而在跨國跨境打假上,平臺A是唯一有嘗試的。據媒體報道,2017年,中美警方在平臺A的協助下聯合破獲特大跨國售假案,端掉一個獨立購物網站,該網站使用上百種語言向全球百余國家地區大肆售假。2018年,中國深圳警方在平臺A協助下破獲“貓娘案”,將一個本已毀掉售假證據攜上千萬巨款逃往國外的網紅大V追逃回國,該被媒體稱為中國跨國打假追逃第一案。
通過搜索公開報道,平臺B未在線下源頭打擊上投入太多精力;平臺C曾聯合上海等地警方開展線下打假,平臺D曾協助山西、江蘇等地警方開展線下打假。
對假貨侵權訴諸法律程序的對比:
唯有一家在法律訴訟領域有嘗試,被媒體稱為“電商平臺打假第一案”
據公開報道顯示,2017年,平臺A狀告售假賣家勝訴,該案在媒體報道中被稱為“電商平臺打假第一案”,入選了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等。2018年,法院判決售假者在平臺A說“對不起”,這也是售假者首次在電商平臺進行公開道歉。2018年,品牌權利人貝德瑪聯合平臺A起訴售假者,要求售假商家賠償損失。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看出,雖然多個知名電商平臺上都爆出假貨問題,但大多數平臺在假貨治理方面的打擊力度明顯不同。目前,主流平臺都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對明顯存在問題的疑似假貨做處罰。但是一些平臺為了發展,對假貨采取默許甚至放任的態度,給假貨治理帶來了極大困難。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打假及知產保護話題引起空前關注,先后有十余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加大打假及知產保護力度建言獻策,認為在提高法律對制售假分子的震懾力度的同時,還需要執法機關、品牌權利人、平臺、消費者等社會多方共治,向社會推廣打假新技術及社會共治新模式。
還是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阿里能獲得國際性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創新獎”?
阿里巴巴集團的首席平臺治理官鄭俊芳在獲獎后公開表示,“阿里愿意分享打假技術,十多年來社會一同打假的成果來之不易,全社會已形成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的共識,這是執法機關、品牌權利人、消費者、平臺一起努力的結果。”鄭俊芳表示,“在這個時候,絕不允許假貨借其他平臺死灰復燃,縱容造假包庇售假是全社會的公敵!”她還透露,在阿里巴巴的引領下,一些電商平臺開始學習、借鑒阿里的打假模式、打假技術。
“阿里巴巴對這種學習、借鑒始終秉持開放、共享的態度。我們期待,更多的電商平臺在真學、真懂的基礎上,能夠學以致用,為打假貢獻自己的智慧和經驗,推動形成假貨社會共治格局,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從全年數據看,雖然網絡假貨治理中成效顯著,但假貨治理呈現出的“洼地效應”日益凸顯。2015年,一些被阿里清退的店鋪,明目張膽將假貨轉移至其他平臺繼續銷售。2017年,各地制售假團伙為攫取利益、逃避打擊,跨國境跨平臺流竄現象日益嚴重,一些制售假分子向其他平臺轉移。
2018年,在制售假空間遭到空前擠壓的同時,假貨治理的“洼地效應”也日益凸顯,制售假團伙向其他多平臺轉移。嘴上喊打、虛打假打、縱容造假包庇售假,假貨才得以向“治理洼地”平臺流竄,客觀上,制售假的生存空間并未被全部剿滅,假貨仍存在死灰復燃的危險,全民創新創造也就無從談起,阿里痛斥假打者是“社會公敵”,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