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著大包小袋的努爾艾力·買合木提滿頭大汗地趕上了火車。這位在新疆喀什地區澤普縣經營一家服裝店的年輕人,是穿行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大篷車”上的常客。用他的話說:“快過年了,店里生意很好,過去每個月都要坐這趟火車去喀什市進兩三次貨,現在則是每周就得進一次貨。我們這叫坐著火車趕‘巴扎’。”
努爾艾力·買合木提說的這個“大篷車”、趕“巴扎”的火車,是在南疆喀什、和田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三個最貧困地區運行了16年的火車。鐵路全長485公里,列車硬座全程票價僅需28元,平均每公里不到6分錢,因此被稱為中國最便宜的列車。
1月15日的7556次列車,是新疆最后一趟“綠皮車”了。今年春運期間,這趟列車換成了空調車,小慢車華麗“變身”,乘客乘坐環境更舒適了。最關鍵的是,票價還是原來的價格,這讓乘坐這趟列車的各族旅客開心不已。
每年春節前期,喀什、和田之間城鄉的“巴扎”(集市)成為當地及周邊群眾購買年貨最主要的場所,吸引了眾多鄉親。因為這趟列車票價便宜,沿線的群眾都喜歡乘坐這趟火車去趕“巴扎”。所以每到“巴扎”天,許多鄉親就背著自家種植的核桃、紅棗等農副產品前往銷售,或是帶著家人前去采購年貨,這趟列車就成了大家趕“巴扎”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和田地區皮山縣的古麗今天就乘坐這趟列車趕“巴扎”。她身旁放著滿滿兩大包從喀什東亞貿易市場批發來的布料,她說要用這些布料做裙子,然后再把裙子拿到皮山縣集貿市場上去賣。
列車員李紅梅說:“我們這趟列車運行的線路覆蓋南疆鐵路沿線的眾多縣城,當地老百姓不僅坐著火車趕‘巴扎’,而且還經常坐著這趟列車走親訪友、務工、就學,許多乘客都是老熟人。”
經營干果生意的買買提·阿不來提就通過這趟列車把自己的生意做火了。他笑著說:“喀什‘巴扎’的貨物品種多,價格優惠,我都是坐這趟列車從喀什進貨,這樣能多掙點錢。”
60多歲的退休醫生買買提·吐爾遜一上車就把大衣掛在衣帽鉤上。他說:“南疆風沙大,冬天下雪路又滑,我出門主要坐這趟車,便宜又方便。”
買買提·吐爾遜知道列車方便便宜,卻不知道列車員為了這個目標付出多少辛苦與艱辛。工作了一年半的李紅梅剛一上車,就遇到一個大難題:每節車廂有一個鍋爐,三節車廂有一個茶爐。硬座車廂每兩三個小時要送一次水,臥鋪車廂常備暖瓶。列車員冬天跑一趟車下來,衣服、身上都是煤灰,掌紋里的黑色要搓洗衣服才能消除。夏天車廂靠風扇降溫,車窗開著,襯衣后背永遠是濕的。
最讓李紅梅印象深刻的還是風沙。“車廂老舊,外面一刮風,車廂里就落沙。”為此,列車上準備了專用的清沙工具:掃帚、刷子和簸箕。每年三、四月,列車經過風沙區段,一節車廂能清理出四五簸箕沙。燒鍋爐、送水、清沙、組織乘降……每次值乘,她和同事們都忙得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我現在已經從家里的嬌嬌女變成了拎得動整袋煤、會燒鍋爐、能送水的女漢子了。我們一個班要在車廂里輾轉拖運150斤煤炭,早就鍛煉出來了。”李紅梅笑著說。
說起新換的空調車,李紅梅興奮地說:“新車廂里是電茶爐供水,旅客想喝水隨時供應。現在過風區,只有通過臺有一點沙。打掃一次衛生,兩三個小時車廂都是干凈的。騰出來的時間可以更好地為旅客服務。車廂里由大人帶著去趕‘巴扎’的孩子多,我就為他們演示安全乘車小常識。”
列車打通了脫貧路,更拉近了各族群眾的心。列車長王彬說:“臨近春節了,不僅有趕‘巴扎’的,還有回家過年的,走親訪友的。特別是放假的學生陸續返鄉,列車幾乎趟趟滿員。”
車體變了,車次沒有變,服務沒有變,還是站站都停的小慢車。車廂里趕“巴扎”的乘客說著笑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他們心里,這是一趟流淌著幸福的列車,更是幫助南疆各族群眾實現精準脫貧的“幸福車”。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16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