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職場女性心理健康綠皮書》顯示,逾八成職場女性出現過焦慮抑郁狀態
疫情下職場女性如何呵護心理健康
閱讀提示
2020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18個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也越來越成為引人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2020年1月,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聯合澳佳寶研究院在第十四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上發布的2019《中國職場女性心理健康綠皮書》顯示,我國職場女性心理問題呈普遍化和年輕化趨勢,工作、經濟壓力、外貌身材是影響職場女性心理健康的三大主因。約85%的職場女性在過去一年中曾出現過焦慮或抑郁的癥狀。
新冠疫情暴發之后,行業從業者的流動軌跡發生變化,經歷了停工、復工、返鄉、甚至失業。這其中職場女性,遭遇到的沖擊很大,卻較少受到關注。更多的女性在家庭和工作的雙重負擔下掙扎,變成了雙重困境。
疫情下的職場女性
2020年3月15日,38歲的顧琦正式失業了。
在失業之前,顧琪是昆明某房地產業的置業顧問。然而,新冠疫情期間,昆明暫停了銷售樓盤的銷售和推廣,昔日熙熙攘攘的售樓處,人影全無。房地產商迅速解雇了沒有簽訂合同的從業者。
“經濟壓力太大了,求職太難了,感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大腦一片空白。”單親母親的顧琪哭訴說,“每晚只能睡3小時,每天都很焦慮。”
女性面臨的雙重負擔的老問題,在疫情中變得愈發嚴重。疫情一來,女性無償承擔的那些繁雜的育兒和照顧責任,不僅沒有變成她們需要更穩定的工作保障和收入的理由,反而經常變成她們被解雇和拒絕的理由。譬如,顧琪在試圖尋找新工作的時候,處處碰壁,人們同樣會以家庭責任為借口拒絕她,告訴她:“你就先在家好好帶孩子吧。”
在出口型企業做HR的胡可欣情況比顧琪稍好一些,雖然她沒失業,但收入減少了百分之四十。“情緒很低落,下班到家和丈夫說不到三句話,就有了吵架的苗頭。”胡可欣無奈地說,“每月銀行車貸、房貸近5000元,三口之家一月的基本開銷4000元,外加額外的開銷2000元,每月夫妻兩人收入達不到15000元,這日子就很難熬。”
“盡管我一直像‘拼命三娘’一樣超負荷工作,升職和加薪的機會還是落在男性同事身上。”在北京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譚晶告訴記者,她在競職失敗后一直很抑郁。此外,由于總是擔憂工作上的問題,譚晶處于長期的失眠狀態。“我能明顯感到記憶力減退,并且注意力難以集中,每天昏昏沉沉,無法勝任原本得心應手的工作。”她說道。
約九成的職場女性均出現過一些不同程度的“負面”情感、心理和軀體癥狀。例如,近半數的職場女性表示自己在最近三個月中易怒、易著急,或者是感到煩亂或害怕;四成左右的職場女性則感覺自己有衰弱和疲乏感,或者悶悶不樂、情緒低沉;此外,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職場女性因頭痛、頸痛、背痛而苦惱。
女性在重大事件中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是男性的2.5倍,加之防疫期間足不出戶帶孩子,家務活是平時的好幾倍,既要擔心家人的安全,又要與窩在家里的孩子斗智斗勇,難免身心俱疲,失眠焦慮。
頂著多重角色的壓力
最近,全國加速復產復工。由于學校尚未復學,有未成年子女的從業者面臨照料子女和復工的兩難選擇。截至3月上旬,全國復工率為77%,總體工作量恢復率為去年同期的58%。研究發現有未成年子女的從業者工作量恢復明顯不充分;特別是“職場媽媽”的復工概率低且更多地選擇在家辦公;在工作和子女之間權衡的職場媽媽們,承受著壓力、心理健康水平最差。
初為人母的高巽潔,為寶寶的到來感覺很開心很幸福。馬上要回到工作崗位,照顧寶寶的時間就少了,也會擔心處理不好照顧寶寶和工作之間的關系,經常焦慮失眠到半夜,身心疲憊。
馨苑在微信群里無奈地表示,“孩子再不開學,我只能辭職了。”當她要專心工作時,孩子在旁邊不斷地打擾:“媽媽,你看我這幅畫畫得怎么樣?”“媽媽,我要小便。”“媽媽,我餓了。”搞得她工作效率低,經常出錯,兩個不同的頻道隨時轉換讓她一天下來腦仁都疼。
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聘副教授張丹丹研究團隊發布了《防疫期間,需關注“職場媽媽”的心理壓力》調查論文,論文中,一系列有關職場媽媽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及心理狀態被“曝光”。
“相比而言,職場媽媽們這段時間還是比較艱難的。一方面,她們急切地想要回單位工作;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照顧不能上學的孩子,只能選擇在家工作或不工作。”調查數據客觀地反映了職場媽媽的實情,張丹丹說,“在工作與照顧孩子的雙重壓力下,她們過得并不快樂。”
云南省婦女兒童醫院心理醫生李潔紫告訴記者,目前職場女性,選擇畢業后早早結婚生育,要面臨回歸職場后從零開始的尷尬,而家庭的負擔又使她們無法與未婚未育的青年們一樣加班;選擇事業小有成就后再生育,要面對高齡產婦的風險,還隨時可能被虎視眈眈的90后取代,高不成低不就的境況,也增加了跳槽的難度;選擇全職帶娃,要面對來自社會觀念和家庭經濟方面的壓力,以及不得不獨自承擔養育過程中的艱辛。
“做你該做的事”
這段時間,各地相關機構也開通了心理熱線,以緩解疫情帶給民眾的焦慮和壓力。張丹丹認為,心理熱線的增加肯定是好事,但關鍵是要讓大家及時知道和了解怎樣參與心理熱線的咨詢和問答。她建議,可以通過電視節目、網站、微信公號等,告知大家心理熱線咨詢的渠道。
保證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礎就是擁有良好的生理健康。《綠皮書》顯示,職場女性可以從均衡膳食,合理補充營養;保持適量的運動;規律生活,保證充足的睡眠三個方面來保持健康的體格。
專家建議,焦慮可從改變主觀認識、調整人際關系、利用特殊的放松方式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調整。自我調節非常重要,遇到事情時要主動應對,面對現實,“帶著癥狀做你該做的事”,任何事情若發生不愉快或不好的結果,應積極面對處理,“別在尋找原因上焦慮,因為已經成為結果的事實已無法改變”。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醫生鐘楚楚說,對于職場女性來說,人際關系也可能帶來焦慮,在應對焦慮時,還可以試試冥想和深呼吸,以糾正焦慮時的過度換氣。
針對職場女性面對的各類精神健康問題,鐘楚楚表示,運動是最好的發泄方式,可選擇揮拍運動,如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這些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需要與人溝通,產生交流,對緩解壓力和焦慮有利。(記者 黃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