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因神話故事而聞名。每年秋季舉行的昆侖山敬拜大典,便是此行采訪活動安排之一。
為什么要拜山?從格爾木市區向南眺望被冰雪覆蓋的天際線——昆侖山脈時,這個問題就在腦海中久久未散。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這座雄踞于中國西部的山系主干,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青海、西藏、四川四省區,又分為東昆侖、中昆侖、西昆侖,全長約2500公里,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一座城市在其面前都渺小如蟻蟲,此行在其尺寸之間,又能探尋出什么?
帶著問題出發,目的地:昆侖腹地玉虛峰下。
昆侖山。祝富貴 攝
8月28日,“一江清水向東流——2020走進昆侖文化·直播大美青海”大型采訪活動的的編輯記者一行,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出發,越過一片又一片戈壁荒原,沒用一小時,原本兩千多米的海拔又上去一千米,此時荒原被群山遮蔽了,青藏公路蜿蜒期間,路旁是滋養出格爾木市的奈齊格勒河和“天路”青藏鐵路。車、公路、鐵路、河被擠在了峽谷之中。
我們已經渾然不覺地進了昆侖山脈之中。古人尊昆侖為萬山之宗、百川之源。凡高山必有冰川,有冰川必有河流。奈齊格勒河的源頭正是昆侖山,一半是雪水,一半是泉水。一過名叫納赤臺的地方后,山巔的雪線已遙遙可見,被晨曦折射出一絲彤紅。
昆侖山的雪線在海拔5000米以上,多為終年不化的冰川,是中國最大的冰川區之一,其融水又是幾條江河的源頭,而昆侖山脊也是一道南北江河的分水嶺,發源于北麓的諸河,大多匯流于柴達木盆地內流水系,如那棱格勒河、烏圖美仁河以及沿奈齊格勒河最終匯聚而成的格爾木河。南麓則為三江源區,多為外流水系,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于此區域。
在這莽莽昆侖腹地,并沒有“人間春色”,事實上它也從沒有過春天,只有兩季:冬季和大約在冬季。此時雖然剛過處暑節氣,昆侖山早晚的氣溫卻只有個位數。車行路間,當兩側的雪線之上突然崛起兩座聳峙冰峰,一種“橫空出世”的震撼感突如其來,這正是昆侖山的姊妹峰玉虛峰和玉珠峰。
玉虛峰。祝富貴 攝
從青藏公路拐入野牛溝山谷,行駛110余公里,就會看到一座冰清玉潔,銀裝素裹的雪峰,這就是位于昆侖山口西側的玉虛峰,也是此次昆侖山敬拜大典舉辦地。
同行的工作人員介紹,古代神話認為玉虛峰是道教尊神元始天尊的道場,被譽為“道教的洞天福地”、“神山之最”,也是道教朝覲圣地之一。之所以叫“玉虛”,則是相傳為玉帝的妹妹玉虛神女居住的地方。
神話故事往往超越我們的常識,在靜穆的昆侖山之中,幾乎寸草不生,又何來所描述的仙境。
就是這幾乎寸草不生的地方,還有一些附地生長的墊狀植物,我們被這些在極端條件下最頑強的生存者所感動。它們在這荒原之上慢慢生長,拔節,盡管長得矮,矮得像緊貼在地皮上的一層苔蘚,盡管綠期很短,短的只有不到3個月,卻也終于扎下了根,護住了那一小片赤貧的土地。
這樣一看,“仙境”倒是真實存在的。玉虛峰,這座海拔6500多米的山峰,山體通被凍封雪裹,昂然挺立在群山之上。陽光下,數條小溪從山頂流下,閃爍瑩瑩;遠處,藏野驢低頭吃著草,藏原羚則在成群奔跑,這些組成了另一個“仙境”——一方凈土,天然的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
2020格爾木昆侖山敬拜大典現場。樊永濤 攝
敬拜大典如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組成敬拜方陣,在雄渾莊嚴的音樂聲中,手捧百果花藍、哈達和青稞美酒依次走上祭臺敬獻。人們發自內心地感謝自然賜予大地、陽光、雨露、土地和糧食,感謝昆侖山給予博大的恩養和無盡的財富。
祭拜的人們來自各個民族、各個地區乃至各行各業。為什么要拜昆侖?有人說:昆侖文化是格爾木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根基,包容、多元、開放的文化特質鑄成這座城市不屈的脊梁;也有人說:昆侖文化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化的源頭和象征,以此為背景,要打造多維度的旅游體驗產品和品牌;還有人說:通過傳統禮儀形式來感受博大的昆侖文化,這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振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昆侖山晨曦。祝富貴 攝
昆侖山有很深的歷史文化背景,但最重要的是其生態背景。今天人們拜昆侖,拜的是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叩問的是人與自然相處之道。
眼前的玉虛峰,可以清晰地看見山巔上那被陽光照映得寒光閃閃的冰川,但冰川還有它的另一面,《念奴嬌·昆侖》這首詞就有冷峻的揭示——“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這期間蘊含了一個科學真理,一旦冰川消融,人類必將遭災。我們在面對大自然時,還真得時時刻刻自警、自省。
遠眺昆侖山,一重山影映襯著一重山影,山外有山峰外有峰,或高或低,或起或伏。對于這里,所有的形容詞都可以用到極致——天藍到了極致,云干凈到了極致,水透明到了極致,空氣清新到了極致。
昆侖山一直以來都蓋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離她越近,越是神秘,神秘中透露著一種原始和荒涼,她也不只有神話。她孕育出的河流,滋潤著青海——“中華水塔”;她哺育的生態,滋養著眾多野生動物種群;她本身,也是一個文化載體。今天,我們更應該遵這一古樸的理念,認識她真實的樣貌,在敬仰中尋求永續發展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或許就是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吧。
敬拜大典結束,人們陸續撤離,也帶走了一切人為痕跡,喧囂過后昆侖山終歸平靜。蒼鷹依舊在空中盤旋,鼠兔也走出洞口注視著遠行的車輛,藏原羚轉動著好奇的腦袋和眼睛四處打量著,在它們眼里,現在的人類又是怎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