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產業緣何“未老先衰”?
——專家解讀國內最大光伏企業尚德破產
從曾經國內最大、最早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到如今背負71億元銀行債務無力清償;從曾經的業內產能全球第一到如今黯然破產,尚德用短短8年時間完成了它的興衰起伏。是什么讓一個戰略新興產業的標桿如此短暫地從欣欣向榮走向落幕?
市場上種種關于無錫尚德破產的傳言最終在3月20日成為現實。根據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公告,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由于無法歸還到期債務,依法裁定破產重整。
過山車般的企業沉浮背后,究竟是戲劇性的偶然還是其他力量催生泡沫導致破滅的必然?
資料圖
從產能過剩看職能“錯位”
【背景】
2000年,施正榮帶著他的光伏技術和創業夢想輾轉國內多個城市,尋找合作伙伴,最終落戶無錫,創立尚德。創業之初,無錫6家國企集資600萬美元入股尚德電力;2005年,為了便于尚德赴美上市,當地政府勸退6家企業;2006年施正榮以23億美元的財富成為當年中國首富;2010年,尚德產能達到全球第一。而今,尚德股價已從當年的最高90美元一度跌至0.47美元。
伴隨這個光伏帝國沒落的,還有屢遭質疑的企業內部奢侈浪費、管理層輕率決策、企業失信詐捐、利用關聯企業損公肥私等問題。
【解讀】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
尚德的發展經營過程,其實是國內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國家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各地政府瘋搶的重要戰略項目。由于國家政策扶持,這些產業可以申請到相應的補貼,更容易獲得土地、稅收、貸款方面的優先支持。地方政府為了吸引這些高新技術企業,往往會許以低廉的土地廠房、稅收的減免、低成本的上市融資等優惠條件。企業低門檻地進入看似是一種善意的政策扶持,結出的卻是企業低成本產能快速擴張滋生的一系列惡果。
因為技術的進步無法與產能同步實現擴張和升級,供需矛盾就此形成:一方面,高新技術低水平生產能力被快速放大,甚至出現全國性、普遍性的擴張;而另一方面,技術成熟尚需時日,市場需求有限。合理的企業技術結構應該是高中低兼備,而現在卻是“遍地小矮子,全部都虧損”。試想如果尚德不是當初在政府的“呵護”下擴張過快,而是隨著技術進步水平提高穩扎穩打地成長,隨時依據市場需求設計產能,或許不至于像今天這樣登高跌重。
為了體現政績或自身利益盲目上項目,政府的“一窩蜂”帶動了企業“一窩蜂”,不僅使新興產業“未老先衰”,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也擾亂了市場秩序,極大地破壞了產業和市場的良性成長過程。我國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低水平重復建設讓經濟患上了“虛胖癥”,導致各地區產業高度同質化,惡性競爭,企業效益大幅下滑,如果不加以防控,盲目發展,甚至有發生系統性經濟風險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