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類引導各類城市科學發展
資源型城市數量眾多,資源開發處于不同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不盡相同。遵循分類指導、特色發展的原則,根據資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差異,本規劃將資源型城市劃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種類型,明確各類城市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
(一)規范成長型城市有序發展。
成長型城市資源開發處于上升階段,資源保障潛力大,經濟社會發展后勁足,是我國能源資源的供給和后備基地。應規范資源開發秩序,形成一批重要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基地。提高資源開發企業的準入門檻,合理確定資源開發強度,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將企業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成本內部化。提高資源深加工水平,加快完善上下游產業配套,積極謀劃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著眼長遠,科學規劃,合理處理資源開發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使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同步協調發展。
(二)推動成熟型城市跨越發展。
成熟型城市資源開發處于穩定階段,資源保障能力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是現階段我國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區。應高效開發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型產業技術水平,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培育一批資源深加工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盡快形成若干支柱型接續替代產業。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將企業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成本內部化,切實做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礦區土地復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鎮化質量。
(三)支持衰退型城市轉型發展。
衰退型城市資源趨于枯竭,經濟發展滯后,民生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大,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難點地區。應著力破除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千方百計促進失業礦工再就業,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加快廢棄礦坑、沉陷區等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扶持接續替代產業發展,逐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引導再生型城市創新發展。
再生型城市基本擺脫了資源依賴,經濟社會開始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是資源型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先行區。應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深化對外開放和科技創新水平,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大民生投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形成一批區域中心城市、生態宜居城市、著名旅游城市。
四、有序開發綜合利用資源
堅持有序開發、高效利用、科學調控、優化布局,努力增強資源保障能力,促進資源開發利用與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
提高成熟型和成長型城市資源保障能力。重點圍繞資源富集地區開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儲量利用調查和礦業權核查,全面掌握礦產資源儲量和開發潛力。在成礦條件有利、資源潛力較大、勘查程度總體較低的資源型城市,圈定找礦靶區,開展后續礦產資源勘查,爭取發現新的礦產地。用8—10年時間,新建一批石油、天然氣、鈾、鐵、銅、鋁、鉀鹽等重要礦產勘查開發基地,形成一批重要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區。
推進衰退型城市接替資源找礦。加大資金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地質勘查基金向衰退型城市傾斜。加大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力度,重點圍繞老礦區開展深部資源潛力評價,推進重要固體礦產工業礦體的深度勘查。優先在成礦條件有利、找礦前景好、市場需求大的資源危機礦山實施接替資源找礦項目,力爭發現一批具有較大規模的隱伏礦床,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二)統籌重要資源開發與保護。
有序提高重要資源生產能力。重點加強石油、天然氣、鈾、鐵、銅、鋁、鉀鹽等資源開采力度。根據資源供需形勢和開發利用條件,加快推進成長型和成熟型城市資源開發基地建設,鼓勵與資源儲量規模相適應的規模化經營,提升機械化開采水平。深入挖掘衰退型城市資源潛力,加大穩產改造力度,延緩大中型危機礦山產量遞減速度,促進新老礦山有序接替。
加強重要優勢資源儲備與保護。選擇部分資源富集地區,加快建設石油、特殊煤種和稀缺煤種、銅、鉻、錳、鎢、稀土等重點礦種礦產地儲備體系。合理調控稀土、鎢、銻等優勢礦種開采總量,嚴厲打擊非法違法開采和超指標開采。強化森工城市重點林區森林管護與保護,2015年起全面停止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的天然林主伐,建設國家木材戰略資源后備基地。
(三)優化資源開發布局。
形成集約高效的資源開發格局。重點開采區主要在資源相對集中、開發利用條件好、環境容量較大的成長型和成熟型城市布局,創新資源開發模式,積極引導和支持各類生產要素集聚,著力促進大中型礦產地整裝開發,實現資源的規模開發和集約利用。支持資源枯竭城市礦山企業開發利用區外、境外資源,為本地資源深加工產業尋找原料后備基地,鼓勵中小型礦企實施兼并重組。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嚴格限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礦產資源開發,逐步減少礦山數量,禁止新建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恢復破壞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采項目。
統籌推進資源開發與城市發展。新建資源開發項目必須符合礦產資源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銜接。盡可能依托現有城市產業園區作為后勤保障和資源加工基地,避免形成新的孤立居民點和工礦區。引導已有資源開發項目逐步有序退出城區,及時實施地質環境修復和綠化。合理確定礦區周邊安全距離,在城市規劃區、交通干線沿線以及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禁止露天開采礦產資源,嚴格控制地下開采。資源開發時,要嚴格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最大限度減少資源開發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和生態空間占用,努力形成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的資源開發模式。
(四)促進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
提高礦產資源采選回收水平。嚴格實施礦產資源采選回收率準入管理,從嚴制定開采回采率、采礦貧化率和選礦回收率等新建礦山、油田準入標準,并對生產礦山、油田進行定期監督檢查。嚴格執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引導資源開采企業使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切實提高礦產資源采選回收水平。充分利用低品位、共伴生礦產資源,重點加強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稀散元素礦產等共伴生礦產采選回收。
強化廢棄物綜合利用。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和冶煉廢渣等綜合利用工藝技術。在資源開發同時,以煤矸石、尾礦等產生量多、利用潛力大的礦山廢棄物為重點,配套建設綜合利用項目,努力做到邊產生、邊利用。要因地制宜發展綜合利用產業,積極消納遺存廢棄物。森工城市要提高林木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及廢舊木質材料的綜合利用水平,實現林木資源的多環節加工增值。支持資源型城市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
(五)發展綠色礦業。
轉變礦業發展方式。將綠色礦業理念貫穿于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堅持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的基本要求,促進資源合理利用、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和礦地和諧,實現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統一。
建設綠色礦山。改革創新資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分地域、分行業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不斷提高礦山建設的標準和水平,嚴格資源開發準入和監管,使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的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對生產礦山進一步加強監督,督促礦山企業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改進開發利用方式,切實落實企業責任。
五、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
依托資源型城市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多元發展和優化升級。
(一)優化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
支持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有序推進資源產業向下游延伸,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石油煉化一體化、煤電化一體化發展,有序發展現代煤化工,提高鋼鐵、有色金屬深加工水平,發展綠色節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統籌考慮資源、環境、市場等條件,支持成長型和成熟型城市打造若干產業鏈完整、特色鮮明、主業突出的資源深加工產業基地。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改造,提升產品檔次和質量。推進森工城市發展木材精深加工,實現林木資源的多環節加工增值。
(二)培育壯大優勢替代產業。
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和科技進步趨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做大做強礦山、冶金等大型成套裝備和工程機械等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化工裝備、環保及綜合利用裝備制造產業,加快模具、關鍵零部件等配套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納米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在有條件的城市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支持發展生物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
(三)積極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
堅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大力發展帶動就業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扶持一批形式多樣的小型微型企業,重點解決困難群體就業問題,到2020年,累計吸納500萬失業礦工、林區失業工人、棚戶區改造回遷居民及失地農民再就業。支持農牧資源豐富城市發展農牧產品深加工,鼓勵森工城市依托特色林下資源發展食用菌、山野菜等綠色食品加工業。引導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優勢明顯的城市發展紡織、服裝、玩具、家電等消費品工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落實金融、稅收等優惠政策,完善服務體系,營造促進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
(四)大力發展特色服務業。
結合資源型城市產業基礎和發展導向,積極發展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現代服務業。依托資源產品優勢,建設一批煤炭、鐵礦石、原油、木材等資源產品和鋼鐵、建材、化工等重要工業產品區域性物流中心。大力發展資源產業托管服務、工程和管理咨詢。在有效保護資源基礎上,鼓勵生態環境優良的森工城市發展休閑度假旅游,支持自然山水資源豐富的城市發展自然風光旅游,推進工業歷史悠久的城市發展特色工業旅游,扶持革命遺址集中的城市發展紅色旅游。引導社區商業和家庭服務業發展,完善棚戶區改造回遷居民區服務網點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城市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服務外包、文化創意、人力資源、會展等現代服務業。
(五)合理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規劃統籌,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向重點園區和集聚區集中,形成集約化、特色化的產業發展格局。制定嚴格的行業、產業分類用地標準,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依托原有基礎,改造和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化產業園區和集聚區,加強交通、供水、供電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搭建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以科技含量、環保水平、投資強度、吸納就業能力為標準,積極培育和引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配套能力,促進關聯產業協同發展,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到2020年,創建10個接續替代產業示范城市,培育50個接續替代產業集群,改造建設100個接續替代產業園區和集聚區。
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破除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積極擴大就業,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穩步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使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一)促進就業和再就業。
把擴大就業放在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發揮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完善和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場地安排等鼓勵自主創業政策,健全創業服務體系,促進各類群體創業帶動就業。加快建立專業化、信息化、產業化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加強職業中介和就業信息服務。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工作崗位,優先支持失業礦工、林區失業工人、工傷殘疾人員、棚戶區改造回遷居民及失地農民等困難群體再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重點扶持50個技工院校、100個再就業培訓基地、200個職業技能實訓中心(基地)。
(二)加快棚戶區改造。
大力推進城市和國有工礦(煤礦)棚戶區以及林區棚戶區改造,加大政府投入,落實稅收、土地供給和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力爭到2015年基本完成資源型城市成片棚戶區改造任務。做好供排水、供暖、供氣、供電、道路、垃圾收運處理等基礎設施以及學校、醫院等服務設施的建設,切實加強新建小區社會化管理和服務工作,支持建設一批吸納搬遷居民就業的企業和項目,鞏固改造成果,確保搬遷居民能夠安居樂業。研究開展采煤沉陷區民房搬遷維修改造工程后評估工作,對維修后受損狀況繼續惡化的沉陷區民房實施搬遷。
(三)加強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服務。
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制度,積極推進各類困難群體參加社會保險,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努力實現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決關閉破產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老工傷”人員納入工傷保險等歷史遺留問題。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研究解決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加快礦區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構建社會保障管理服務網絡。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礦區醫療機構醫療服務水平和應急救治能力。加大對塵肺病、慢性胃炎、皮膚病等礦業工人職業病和常見病的預防和救治力度。
(四)營造安全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
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加強安全生產管理,以煤礦、非煤礦山、交通運輸、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冶金等行業和領域為重點,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嚴格安全生產準入制度,強化監督檢查和隱患排查治理,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和建設行為。防范治理粉塵、高毒物質等重大職業危害和環境危害。增強應急管理能力,加大重點城市礦山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力度,建立滑坡、泥石流、沉陷、崩塌等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監測預警、防治和應急體系。提高森工城市的森林防火水平和應急能力。切實維護群眾權益,針對資源開發、征地拆遷、企業重組和破產、環境污染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努力化解社會矛盾,建立健全群眾訴求表達和利益協調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