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票為啥還這么“難”?鐵路春運背后的現實思考
圖表:火車票售賣方式簡介新華社記者胥曉璇編制 臨近春運,“搶票”又讓很多人開始焦慮。 根據今年春節的假期安排,鐵路節前出行高峰在臘月二十八到臘月三十之間,火車票預售集中在1月10日左右。鐵路發展了,搶票為啥還這么難? “尖峰時刻”票源仍然緊張 每到春運,“搶票難”始終是出行旅客面臨的現實問題,即使是在近幾年我國鐵路取得跨越式發展的大背景下。 去年底,我國鐵路總營業里程突破了10萬公里,其中高鐵超過1萬公里; 今年春運40天,全國鐵路客運輸送能力達到25780萬人次,比去年春運多運1893萬人次; 春運期間,平均每天運行的列車近5000列,鐵路單天旅客發送量最高可以在1000萬人次以上; 網絡購票比例不斷增長。從去年的約1/3,到今年春運前達到一半以上,一些大城市如北京,70%以上車票通過網絡出售。按此推算,今年春運網絡售票量將超過1.2億張。 “在今年春運36億人次出行總量中,鐵路運量2.57億人次,人數再創新高。鐵路向來是以運能預估發送量,即有多大能力就運多少人,而不是根據客流需求。”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教授說。 他分析,在36億人次的出行人數中,鐵路出行的需求肯定不只這2.57億。鐵路因為快捷、安全、相對便宜等因素,是很多人出行首選。但是,供給的緊張限制了需求,很多人因為買不到火車票,才被迫改由公路或民航出行。 中國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胡亞東說,去年以來,一批新鐵路線建成投產,運力有所增長,但總體上仍難以滿足春運高峰客流需求。 鐵路內部人士表示,鐵路建設不可能按照春運需求量建設,那樣在平時只能造成大量設備和人員閑置。想“一步到位”讓鐵路在春運期間“包打天下”是不現實的。即使鐵路飛速發展,面對“井噴”式春運集中出行需求,還是不能徹底滿足,只能逐步緩解。 |
關鍵詞:搶票,春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