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缺少的,只是一個舞臺”
“我們缺少的,只是一個舞臺” 自從2011年第一屆“打工者春晚”在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皮村首次亮相,到如今,已是第三屆了。它逐漸受到多個地區工友的關注。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節目單上出現了不少小品,還有啞劇、歌舞劇。 “歌曲傳遞的信息少一些,而小品有劇情,更能真實立體地反映工人們的現實生活。”“打工春晚”負責人、工友之家總干事孫恒說。 小品《快樂的家政工》里,一瓶酸奶不見了,女主人對家政女工起了誤會:“家里就你和我,沒見,難道它長翅膀飛了?” 小品中的“演員”,都是真正的家政工。 “來自農村,并不意味著不懂生活,瑣碎的工作,沒有磨滅我們對生活的熱情與熱愛。我們缺少的,只是一個舞臺。”家政女工宣傳片中的這席話,成為她們的心聲。 在富平女工藝術團負責人王麗的印象里,小品中的演員之一,來自甘肅蘭州的家政女工龐多平,是特別樸實、愛害羞的一個姑娘。“去年她剛來的時候,穿的還是自己家納的千層底鞋。練習時,她覺得自己不行,光站在后面不說話,就低著頭樂。” 而通過近一年的練習,龐多平自己也覺得,表演越來越自然,“我也更自信了”。 而劉小磊還是很緊張。彩排的時候,他說自己的腿都在發抖。 “以前基本都是自己彈彈唱唱,沒遇到過什么大舞臺,打工者春晚給了我這樣一個舞臺。” 直到演出前,小磊還擔心自己吃太飽,演出時會唱不出來。“現在很激動、緊張、期待。”這次,他就是從農閑的老家來到北京,參加“打工者春晚”。 讓孫恒驚訝的是,往年都是主創人員自己張羅節目,“今年居然有很多工友主動來參與,也有很多志愿者。”孫恒說,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讓大家能有一個舞臺自娛自樂,過節“鬧鬧聯歡”。 這次活動的副導演宋義就專門從山東趕來,成為志愿者中的一員。“宋義給了我們很多建議和啟發。比如這次選用小劇場的場地,就是聽了他們的建議,他們認為小劇場氛圍好,能說心里話。” 也許是因為自己也在工廠打過工,并在流水線上呆了長達7年的時間,宋義想為“打工者春晚”出一份力。 技校鉗工出身的他,畢業后被分配到山東淄博一家公司的電氣流水線車間,成了一名維修工人,“有時候吐唾沫都是紅的,以為喉嚨破了,其實都是氣。” 在給氣瓶“耍沙”的過程中,鐵沙曾經3次打到他的角膜,粘住了。“只能去醫院用針或鑷子挑出來,特別疼。”宋義說。 在他看來,“打工者春晚”的平臺上,歌曲等原創節目都是打工者生活的積累,非常貼近生活,“真正反映了打工群體的生活狀況”。 “打工者春晚”講的,也不只是首都打工者的故事。武漢的“星辰工友家園”就帶來了一出啞劇《忐忑》。它講的是,流水線上的工人“辭工難”。 剛剛來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原以為在工廠里打工,向往著美好未來,但是,工作時間之長,密度之大,讓他成了一個麻木的干活機器,最后在被老板開了一張罰款單后,決定辭職。然而,老板卻拿著合同不放手。最后,戲劇性地,工人通過假死,終于換來了那張辭職書。 |
關鍵詞:農民工,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