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您當前的位置:長城網>>河北新聞頻道>>國內

城鎮化遭遇二次空心化之痛:新社區到晚上如鬼樓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 2014-02-24 09:51:15
【字號: | | 【背景色 杏仁黃 秋葉褐 胭脂紅 芥末綠 天藍 雪青 灰 銀河白(默認色)

  產業支撐力度弱“二次空心化”待重視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農民上了樓留不下來,或者干脆拒絕上樓,類似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二次空心化”現象,多數是在缺乏產業支撐的情況下簡單造樓所致。

  在江西黎川縣熊村鎮,當地政府正試圖通過“鎮村聯動”模式,打造全市小城鎮建設示范點。在此背景下,一些農民從山里遷到鎮政府所在地,住上了整齊劃一的兩層樓房。

  46歲的村民萬增云告訴記者,因為沒別的掙錢門路,集中居住后很多村民繼續外出務工,看起來很新的村子依然是空心的。“更要命的是,新村距離山上的耕地更遠了,對于留守的老人和婦女來說,種地更不方便了。”

  一段時間以來,安徽懷遠縣渦北新區五岔村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當地不少村民忙著在夜間翻建新房,或是在原有樓房的屋頂上額外加蓋一層,或者在已經住了多年的老院旁邊再建配房。密密麻麻毫無規劃的胡搭亂建,一度讓返鄉過節的村民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60歲的老余一語道破天機:村里馬上就要進行大范圍拆遷,大家隨后將搬到政府統一修建的新社區樓上,“上了樓,沒了地,以后的日子咋辦?大家心里沒數,只能想著投機取巧臨時建房,到了拆遷的時候多賠點錢。其實說到底上不上樓不重要,關鍵的是能就業。”

  滑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副主任韓旭波說,從錦和新城案例來看,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將產業集聚區和社區建設相互捆綁:農民集中居住后,依托集聚區完成就業;同時集聚區成立田園公司,以每畝地每年1100斤小麥的價格,對原有2.5萬畝承包地全部流轉,實行規模經營。

  “通過對原有宅基地進行復墾,節約耕地5575畝;入住新社區后,農民享受到了以前分散居住難以實現的基本公共服務。最重要的,通過多行業、多渠道的充分就業,人均純收入由整合前的4910元提高到2012年的12560元。”韓旭波說。

  在錦和新城采訪期間,記者碰巧參加了社區物業公司召開的一次例會。孫秋菊在會上有條不紊地發言:“16號樓東邊的路燈螺絲掉了,4區后面的井蓋沒蓋好,這些都需要相關人員立馬到現場處理;還有,4、5、6號樓目前沒完工,樓群外部堆放了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希望社區衛生要搞好……”

  事實上,4年前,孫秋菊還只是一位普通的農村留守婦女,全家3口人只有2畝地,丈夫常年外出務工;村莊被錦和新城整合后,她成了社區保潔經理,和同在物業公司上班的丈夫一樣,月工資2000元,全家收入跟以前比翻了一番。

  滑縣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33個行政村總勞動力人數為36699人,約占總人口的68%。2012年在集聚區企業就業15124人,從事運輸業、建筑業8548人,分別占勞動力總數的41.2%和23.3%。此外,從事商業、服務業4950人,外出務工4282人,在田園公司就業2930人,公益崗位就業865人。

  農民用腳投票倒逼城鎮化糾偏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從2008年以來,孟州市一直在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城鎮化道路,此間也曾嘗試過撤村并點等就地城鎮化模式,但因為多數農民對此“不感冒”,最終不得不叫停糾偏。

  據介紹,2008年,本著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的目的,位于丘陵地區的錢溝村社區開工建設,規劃合并周邊6個行政村,占地50畝,計劃建房750戶聚集人口3000多人。到2011年底建成4棟樓,各級政府相繼投入100多萬元修建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因為沒有一戶農民入住,社區建設被迫停止。

  2009年,東孟莊村規劃到鄉政府所在地建社區,結果建成3棟樓后僅有10戶入住,社區建設也被迫停建。同時叫停的還有2007年在全市規劃的36個中心村建設和2008年規劃的17個新型農村社區中布局在城鎮范圍以外的社區。

  2010年,南莊鎮政府圍繞中心鎮、中心村分別規劃建設占地約500畝,可容納2萬人規模的駙馬莊和廣安苑2個商品房社區。駙馬莊社區已試點建成1棟12層樓房,可容納110余戶400余人;廣安苑社區已試點建成1棟17層樓房,可容納130余戶500余人。但由于前期沒有對農民入住意愿進行充分調查摸底,目前兩個社區簽訂入住協議的農戶僅有20多戶。

  孟州市委農辦主任郭啟東介紹,由于接連走了彎路,為全面了解農民意愿,2012年初在全市274個行政村入戶發放調查問卷約2 .3萬份。以南莊鎮為例,9700多被調查農戶中,80%的表示愿意進城,其中20%的有能力進城購房。

  為此南莊鎮有針對性地在城區啟動濱河新村新型社區建設,該項目規劃占地70畝,建筑面積14萬平米,建設13棟11至26層不等的住宅樓,可容納904戶、4000余人。目前社區尚未開盤,但已經有500余戶農民主動簽訂了入戶協議。

  58歲的李守鈺是河南孟州市五中的一名教師,妻子是當地農民,兒子在市里從事運輸工作。因為老家村子在縣城建了新型社區,這個“一頭沉”的家庭不久前順利購房落戶成了“城里人”。

  李守鈺介紹,因為土地流轉,全家20多年都沒種過地了。“如果在原有村莊附近建社區,對于農民來說無非是從一樓小院變成了高層樓房,吸引力不大,現在從農村一下子住到了城里的小區,不光交通方便,就醫就學條件都上了一個大臺階,大家打心眼里歡迎。”

  “孟州市總人口38.17萬,2012年全市城鎮化率為41.68%,低于全國水平10個百分點,目前仍然處在大量人員進城落戶的潮流中。政府要做的是培育壯大產業,增加農民轉移就業人數,同時制定各項保障措施和優惠政策促進農民變市民。如果看不清這種大形勢,不掌握農民真實意愿,一味強調就地就近上樓,很容易南轅北轍。”郭啟東說。

  推動生產方式轉變城鎮化拒絕“貼標簽”

  三農學者李昌平認為,要避免“農民上樓”發生跑偏,需要對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進行再思考。“從已經實行撤村并點的地方來看,很多都提出‘就地城鎮化’的概念。但城鎮化的核心是人,沒有生產方式的轉變,而一廂情愿地推動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容易導致農民‘被上樓’,埋下諸多隱患,因此要全面理解城鎮化,避免簡單的貼標簽。”

  中午時分,64歲的鐘兆武和女兒在廚房生火做飯。屋外群山環抱,滿目青翠。淅淅瀝瀝的小雨中,大片大片的土坯房在山腰靜默著,空無一人。

  這里是江西省安義縣新民鄉合水村南坑村民組。村支書鐘兆柳介紹,南坑村民組原有30多戶125人,全組200畝耕地,1700畝山林。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民陸續外出務工,現在整個村子完全空心化了,僅剩鐘兆武父女兩人。

  有關專家認為,在當前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國村莊聚落形態的改變是必然現象。在此過程中,類似南坑這樣的空心村將會逐漸滅失,還有的村落則會重新改變自然形成的方式。

  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前司長李兵弟說:“當前整村拆遷興建社區的現象,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行政村10來個自然村落,一個村落只有兩三戶,進行基礎設施投入成本太高,理應遷建集中。但在撤村并點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適度原則,因地制宜。”

  安徽省住建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當前開展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其依據在于有關部門此前推出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在用地指標不增加的情況下,讓農民自發上樓,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在農村的延伸,這個思路是好的。但從實際結果看,一些地方過于追求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導致撤村并點盲目擴大化。”他說。

  江西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志提醒,農村工作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尊重農民意愿”,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讓這一說法落到實處,不妨換個角度看問題。

  “無論撤村并點還是興建新社區來說,領導干部不要站在馬路上由外往里看,而是要深入農家,從內向外看,耐心了解老表家里有沒有自來水,生活方便不方便,收入來源如何,這樣做決策時才能實事求是。”他說。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關鍵詞:城鎮化,鬼樓,新型農村

責任編輯:王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