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勝阻:有戶籍沒有公共服務不能叫市民化
中國幾億進城農民工的市民化和城鎮化是舉世矚目的改革發展議題。因此,新型城鎮化也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新型城鎮化應如何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應怎樣實現?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此專訪了長期專注于城鎮化研究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
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中國經濟時報:新型城鎮化,被許多人認為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戰略之一。你認為下一步應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 辜勝阻:相較于過去30年的過度依賴廉價“土地紅利”和廉價“人口紅利”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當前推進新型城鎮化應轉向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涉及到“人、業、錢、地、房”五大要素,推進新型城鎮化應從這五大要素著手。 第一,要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向城鎮常住人口全覆蓋。戶籍制度改革應采取“因城而異,因群而異”的分類指導原則,優先將擁有穩定勞動關系并長期生活在城市的“沉淀型”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 第二,要夯實城鎮化的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并鼓勵不同規模的城市之間形成功能分區,實現產城融合,把市民化建立在轉移人口穩定就業的基礎上。 第三,要通過構建政府、企業、個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成本分擔機制以及多層次、多樣化、市場化的投融資機制,解決巨大的資金需求。要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擴大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激發民間資本活力。 第四,要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推進土地集約利用,改變土地城鎮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鎮化的局面。 第五,要提高房地產調控效率,實現進城人口的安居夢想。要將房地產管理“寓改革于調控”之中,從行政主導的需求管理轉向供給與需求平衡、以供給為主的長效機制管理。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政府和市場分別應該如何扮演角色? 辜勝阻: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需要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發展模式。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城鎮化是現代化進程中市場經濟的自然結果,推進城鎮化發展要尊重客觀規律,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引導民間資本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在能源及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和公共服務、保障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智慧城市與綠色發展、城市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土地流轉和農業現代化、城鎮綜合體和新型社區建設、中小銀行和草根金融等方面大有可為。 另一方面,“市場主導”并不意味著政府對城鎮化應無所作為。僅靠市場“無形之手”會造成市場失靈,政府應在規劃制定、制度設計、公共服務、環境保護、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六個方面有所作為。但要防政府變成“閑不住的手”把好經念歪。 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是關鍵 中國經濟時報: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突出以人為本。那么,如何使農民更好地轉變為市民? 辜勝阻:幾億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城鎮化是舉世矚目的改革發展議題。“人”是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和核心,推進人口市民化有利于提升新型城鎮化的質量,而讓城市常住人口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務是市民化的關鍵。要讓幾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市民化,可采取四種不同的形式: 一是不改變戶籍、持有居住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鎮常住人口市民化形式。這種市民化人口在流入地享有類似子女教育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保留農村戶籍。這種市民化形式最受歡迎且改革共識最高。 有調查表明:約75%的農民工不愿意改變戶籍,因為80%的農民工在城市就業是不穩定的,而農村戶籍上又附著了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以及各種涉農補貼,“含金量”非常高。農民的心態決定了這一形式是未來市民化的最主要形式。城鎮化不能只看戶籍,有了戶籍沒有公共服務也不能叫市民化。 二是農業人口改變戶籍、落戶城鎮的市民化形式。這類人要放棄農村戶籍和附著在土地上的福利,但可平等享有市民的所有權利。對這種類型的市民化要靜觀其效,因為差別化的落戶政策使農民工在大城市落不了戶,又不愿意去小城市落戶。這種市民化方式風險最大,要穩而不能過急過快。 三是就地就近城鎮化的市民化形式。這類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經城鎮化了,與家人生活在一起,沒有“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問題。這是當前社會代價最小、市民幸福感最好的城鎮化方式。這種方式在東部地區十分流行而且最具有生命力,正逐漸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延伸。 四是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村民變市民的市民化形式。城中村改造既可以惠及城中村農業人口,又可擴大城市住房供給;既關乎城鎮化質量的提高,又關系到數量的增長,這種形式潛力很大,可大力推進。
|
關鍵詞:市民化,戶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