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1億人 破題新型城鎮化
320元 【報告】 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320元。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覆蓋農村5億人口。 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補助標準 【解讀】全國人大代表馬文芳:這兩年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有了很大緩解,但是醫保補助標準還不算高,醫療資源配置也不平衡。在基層,特別是偏遠農村,還有因病致貧、返貧現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提一沉”的法子,提高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醫療資源進一步向基層下沉,這將讓更多基層百姓受益。 10% 【報告】 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使更多農家子弟有升學機會。 設定硬杠杠促進教育均衡 【解讀】全國政協委員王康:這兩年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叫“寒門難出貴子”,針對的就是名牌高校里來自農村的生源減少的現象。教育公平的背后,關聯的是機會公平、社會公平;努力實現教育均衡化,是每一級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提出了教育均衡化的努力方向,還設定了一個10%的硬杠杠,體現了努力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決心。 三個1億人 【報告】 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1億落戶1億改造1億就近城鎮化 【解讀】全國政協委員、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城鎮化進程中,“人”不能掉隊。城鎮化是穩增長的潛力、調結構的支撐、促改革的方向和惠民生的手段,最大的阻力在城鄉二元結構。“三個1億人”目標,就是創造公平制度環境,比如,剝離戶籍背后的隱形福利,推進城鄉養老保險“并軌”,讓更多人通過改革分享“福利蛋糕”,共建共享城市現代文明。 1億畝 發揮深松整地對增產的促進作用,今年啟動1億畝試點。堅守耕地紅線,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報告】 堅守耕地紅線,口糧絕對安全 【解讀】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盡管我國糧食實現“十連增”,但背后隱憂不少。一是有相當數量耕地污染嚴重不宜耕種,二是土地“非糧化”傾向加劇。種植面積減少,耕地質量低,必將危及糧食安全。要改善土壤質量,就要在農村改革上做文章:抓緊土地確權,引導承包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改革就是要讓農民獲得更多“土地紅利”。 6000萬 【報告】 今年再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讓水資源管理“紅線”硬起來 【解讀】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國際經驗表明,城鎮化率達到50%之后,是水污染危機的高發期,也是修復水生態的關鍵期,一旦錯過這個機會,將會付出極為高昂的治理代價。還有代表建議,必須切實調整官員考核的指揮棒,讓水資源管理“紅線”硬起來,從嚴監測和控制河道湖泊的納污容量,盡快提高污水處理廠、工業生產和生活污水排放標準,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通過法律政策、市場機制、科技等,解決水污染問題。 1000個縣 【報告】 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擴大到1000個縣,覆蓋農村5億人口。 改革試點擴大鞏固全民醫保 【解讀】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醫改之難,就在于涉及政府與市場、需方與供方、醫生與患者、改革與投入多方利益。再深的水也要趟,報告提出“用中國式辦法解決好這個世界性難題”,破除以藥補醫,鞏固全民基本醫保,就是要讓人民群眾得更多實惠。 3.9% 【報告】 確保“十二五”淘汰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壓下來,決不再反彈。今年能源消耗強度要降低3.9%以上。 運用市場化手段緩解“霧霾中國” 【解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如松:“治污減霾藥”其實沒少吃,效果為何難如人意?報告對節能減排、生態保護著墨多,提出“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讓人們看到希望。打破治污“一畝三分地”,走好“全國一盤棋”,啟動碳排放交易權,運用市場化手段降污,如此或能緩解“霧霾中國”的“呼吸之痛”。
|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三個1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