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信息滿天飛 微信朋友圈別成了謠言的集散地
近期,一項名為“測測你未來的小孩長相”的活動在微信朋友圈引起廣泛參與和頻繁轉發。隨后又有消息稱,因系木馬軟件,微友參加該活動后造成手機照片丟失。對此,微信團隊進行了核實測試,測試結果顯示,網友所反映的情況系謠言,該應用中產生的結果為隨機圖片,不存在盜取用戶信息行為。事實上,這樣的虛假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不勝枚舉。“賣冰棍兒車偷孩子”“微信朋友圈點贊收費”“自來水蒸饅頭致癌”等在微信朋友圈中瘋傳的消息一度弄得人心惶惶。 造謠—傳謠—辟謠—新的謠言—再傳謠—再辟謠,一時間,微信圈沒了“威信”反而充斥著各種“偽信”,成了謠言滋生的溫床。對此,不少市民都感慨:微信就是稍微信一點。 案例 多地小學躺著中槍—— 一則流言嚇壞不少家長 “昨天下午,河西區××小學門口出現人販子,他先故意撞倒學生,然后稱要將其帶往醫院,幸虧教師及時發現!我們已在班級進行安全教育,也請您再次跟孩子說明,千萬不要和陌生人走。也請您按時來接孩子,并留心校門口是不是有異常狀況。”不久前,這樣一則消息在微信朋友圈瘋狂轉發,造成了家長恐慌,經記者核實,該消息并不真實。 “一看這個消息,我就坐不住了,再一問其他家長,他們也都看到了轉發,當時心里七上八下的,馬上就給老師打電話詢問,班主任老師說,學校已經調查了解過,那幾天,根本就沒有學生在學校門口被撞倒送去醫院,更沒有被人販子拐騙的,純屬謠傳,聽老師這么說,我這懸著的心才算放下來。”該學校一位三年級學生家長告訴記者。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轉發既不費事也不花錢,大家相互告知提高警惕沒什么不好。”日前,在該小學門口等孩子放學的張女士對記者說。站在張女士旁邊的學生家長肖先生告訴記者,他也曾在家長群里看到了這條微信,當時就沒太當真,因為就在那幾天,他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條很類似的信息。“文字都一樣,就是把校名換成了實驗小學,就算是都發生了類似的事情,也不能把文字編的一模一樣,一看就不可信。” 不管信還是不信,這樣的消息在家長中造成的驚恐確確實實是形成了,采訪過的家長大部分表示看后很不安。 記者調查發現,不只是河西區××小學、含糊的“實驗小學”,同一個時間段內,相同的“事件”出現在了本市多所小學門口,微信內容全都一樣,就是學校名字不同。記者走訪了微信中提到的幾所小學,校方均表示并未發生過此類狀況。隨后,記者上網搜索發現,不只是本市,這個“人販子”還同時出現在了上海、廣州、江蘇等地,多地實驗小學、中心小學躺著中槍,有關區域的公安、教育部門紛紛駁斥流言。 盤點 揭開眾多“披著羊皮的狼”的偽裝—— 那些謠言的種類和目的 [伎倆之一醉翁之意不在酒] 炒作公眾號傳播偽科學“順帶”賣東西 不久前,央視《焦點訪談》節目以《微波爐的“秘密”》批評了微信公眾號中存在大量的虛假信息的現象,并指出,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謠言和虛假廣告的溫床。節目指出,此條微信中稱,用微波爐烹調食物會使得營養大量流失,同時微波爐輻射還會致癌。此篇文章引起熱轉。而據專家解釋,沒有任何研究證明使用微波爐會致癌,而且,使用微波爐烹調的蔬菜與用普通鍋炒的菜營養成分并無區別。 此外,微信朋友圈中還有更多聳人聽聞的謠言,“長期便秘是腸癌的先兆”“自來水蒸煮食用會致癌”“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等等都經專家證實是打著科學、養生旗號的“偽科學”。不少用戶不明真相,以為這一篇篇“分析獨到”的文章都是靈丹妙藥,紛紛轉發給親朋好友。 節目中,業內人士指出,由于關注養生的人群比較多,因此制作并發布各種虛假的養生信息騙取用戶關注也成為了一些公司營銷最為常用的手法。因為一旦成為擁有高關注度的“大號”,再進行營銷就可以獲利不少。 日前,記者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又一個醫生站出來說真話了”的文章,記者關注了分享此帖的公眾號后,發現都是一些推銷紅酒的廣告。包括品牌展示、酒莊介紹、最新咨詢等。而隨后給記者發的也不是健康養生的信息,而是銷售紅酒的廣告。 [伎倆之二說話不算數坑你沒商量] 集贊換禮品虛假宣傳眼球營銷提高人氣 “集48個贊送護手霜一支”、“集滿128個贊能換斜挎包一個”,小到飾品掛件,大到出國旅游,最近一段時間在朋友圈里流行起“點贊”活動,發布消息的商家聲稱消費者只要集齊商家規定的“贊”數即可獲得免費旅游、各種化妝品、優惠券等等。但忙活了一通之后,不少微友卻反映,他們被忽悠了。好不容易集齊了贊之后,商家卻以各種理由不兌換禮品,就算兌換了禮品也可能暗藏消費陷阱。 “明明說是集齊88個贊可換相冊,可到了影樓卻說禮品已經兌換完了。”市民李女士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個影樓集贊換禮的信息,商家說集齊88個贊就可換相冊,于是李女士立馬發動好友點贊,在承諾領獎日的第一天就到了影樓,沒想到卻空手而歸。“說是6月19日到21日都可以領獎品,我這第一天就來了,竟然說兌完了,倒是給了我一些代金券,不過得先消費才能使用。”李女士說。 對此,業內人士提醒,禮品只是誘餌,賺取眼球做營銷才是他們的根本目的。商家借此達到提高人氣的效果后,承諾的好處通常都不會兌現。 [伎倆之三“超級模仿秀”] 唬人“官腔”冒充官方消息制造緊張情緒 五月中旬,微信朋友圈流傳一則消息:“為了配合9月1日新出臺的新車6年一審政策,車主需在5月23日前處理違章,否則商業險保費上浮10%。”看到消息后,不少市民慌了神,紛紛排隊去交罰款。對此,本市警方發布消息稱,上述傳聞為不實消息,請廣大駕駛員朋友勿信謠傳謠。 “今天已有六輛車報案,如果有人拿著名片,敲你車窗向你問路,千萬不要開窗。因為名片后有刀片要割你的臉,然后搶劫。千萬要小心!”此前,這樣一條消息在朋友圈瘋傳,記者搜索發現,這條消息流傳于全國各地,而且各個城市的報案數量都一樣,都是六輛車。記者看到,這一消息都已經被當地公安機關辟謠。 “這些消息都說得有鼻子有眼兒,而且大多是官方口氣,或者以權威部門的名義去說這個事兒,所以第一眼一看就覺得是真的。”家住南開區的周女士對記者說。 [伎倆之四消費親情、善心] 刷“存在感”拿孩子和親友做文章騙取關注 “注意了啊,朋友們,街上來的賣冰棍兒的,黑龍江牌照的車,喊‘廠家批發冰棍兒’的,帶孩子千萬躲遠點,那是偷孩子的,不是瞎傳,是真的!” “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在體育場出現一中年婦女拐賣一個3歲左右的兒童,當場被一個高中生發現及時攔下撥打110,110趕到后把那個中年婦女帶走,看后請轉發告知身邊的人請看好孩子。這是真的,請大家轉發。” “今天是旺父節,不管老爸在干嘛,都為自己的老爸轉一次……” “轉一下吧,你身邊有木有姓劉的人?為他轉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運……” 朋友圈內被熱轉的這類謠言則是拿孩子和親友做文章,利用人們的善心獲得大量轉發,達到擾亂人心獲得關注的目的。 分析 朋友圈謠言傳得快有仨原因—— 一不小心就能成為謠言“擴音器” [原因1]朋友發的“免檢”信息,完全信任 當微博依然活躍時,微信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或是關注朋友,或是獲取信息,每天多次瀏覽微信朋友圈,已然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微信朋友圈”,僅這個名稱便向大眾透露出了它的一個明顯特征——這是屬于朋友的圈子,在這個網絡平臺里的人數是一個相對比較固定的、比較封閉的,而且圈里的人都是互相熟識的,最起碼也是互相認識的人,大家都是互相信任的,幾乎不存在“質疑”的問題,這就造成了即使真的是謊言,那么在這個“圈子”里的“可信度”也會大大增加的結果。 近日,一條關于微信點贊要收費的帖子被網友瘋傳:“玩了這么長時間的微信,今天才得知點贊竟然還要收費!神馬情況?怪不得每個月話費那么多!請注意:當你點一個贊的時候,運營商就會從你的手機話費中扣除0.8元。當然它不是每次扣除,而是逐步扣除,以此讓大家相互多點贊。所以,點完贊立即查話費是不容易發現被扣費的,這個事電視臺已經報道了,為了讓更多朋友知道隨手轉發一下吧,以后別點贊了……”李女士是一位手機控,沒事就愛把手機拿出來刷刷微信。“好朋友轉的,我覺得應該是真的,也為了提醒其他朋友,所以自己也轉發了。”李女士告訴記者。她還說,這段時間,好多朋友怕付費都不點贊了。 記者告訴李女士,對于這條消息“騰訊用戶服務”微博早就做出了回應,稱此傳聞純屬謠言。并且給她看了辟謠內容,李女士才恍然大悟:“這消息說得頭頭是道,還以為是朋友的熱心提醒,哎!看來微信里轉發的也不能全信。” [原因2] “小手一抖,謠言飛走”,成本低轉發方便 由于微信軟件的使用并不收費,而且使用起來相對簡單,智能手機的使用者們只需花費一點流量便可以從網上下載一個微信軟件,幾步簡單的安裝操作,便可以利用微信這個平臺跟外界交流,獲取大量的信息。同時,轉發信息也僅僅需要在手機上點擊幾下就可以輕松完成,這也就給微信朋友圈成為“謠言集散地”提供了便利條件。不管信息是真是假,也不管信息是否有分享的價值,很多人帶著一種跟風的心態,動動手指就能發出信息,何樂而不為呢。 家住和平區河新里小區的王女士告訴記者,上個月她在微信朋友圈里轉發了一條幫人尋找走失老人的微信,因為當時看到朋友圈里有好多朋友都轉發了這條信息,所以自己沒多想就信以為真地進行了轉發,后來才聽單位同事說那是個謠言,而且留在微信上面的聯系電話其實是那種收費頗高的“吸金號碼”,王女士懊悔不已:“本想著反正不用花多大力氣,動動手指就能幫幫別人,沒想到卻掉進了騙子的陷阱。” 其實,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急求幫忙擴散”“為了你的家人”“為了你身邊的人”等字眼的信息……如今,打開朋友圈總能看到類似的信息,而許多人正像王女士一樣,認為既然不需要花費任何精力,也無需花費任何金錢,就可以幫助別人,所以“順手擴散”成為不少人看到類似信息的選擇,殊不知自己的好心腸已落入謠言編造者的“圈套”。 [原因3]私密性過強,法律不完備,不利于監管 雖然微信為社會大眾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可是由于一些不法分子的別有用心,大肆利用微信朋友圈來傳播謠言,擾亂人心,破壞社會治安,如今,微信朋友圈也被一些人稱作“偽信”、“謠言集散地”、“謠言溫床”以及“謠言廣播站”。其實自從網絡誕生以來,網上謠言一直沒有消失過,雖然《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文件中對于利用網絡散步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等都做出了相關的處罰規定,可是由于微信朋友圈的私密性過強,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監管的難度。 網絡空間是公共場所,網絡社會是法治社會,在微信朋友圈中轉發未經核實的信息,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屬于違法行為。但在當前時期,由于法律的不完備,尚不能準確界定是否是傳播謠言行為,以及謠言傳播到何種程度該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等,至今仍無法可依。同時,由于微信朋友圈的高度私密性,即便是警方及時就某一條謠言進行了辟謠,可是能看到辟謠的人數也非常有限,即辟謠趕不上傳謠。 |
關鍵詞:虛假信息,朋友圈,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