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
——中國一定會有自己的巡航彈!困頓中,這堅定的信念,激勵著整個團隊砥礪向前,一路追趕飛跑的夢想,一棵“成功樹”正在所有巡航彈研制人員的內心深處悄然長成……
“活著干,死了算。”是劉院士的口頭禪。那時,他頂著巨大的壓力,帶領大家沒日沒夜地干。他說:“雖然遭遇了挫折,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研制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后面的目標也很明確,我們惟一要做的就是要低著頭、彎著腰,臥薪嘗膽、埋頭苦干。”于是,巡航團隊基本放棄了周末休息,連春節也只休息了兩天。當時負責巡航導彈研制的院型號部門,每天下班都是深夜兩三點鐘。院型號處張處長說,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就是要把巡航導彈干出來!
“歸零的時候只要遇到問題,隨時隨地開技術協調會:試驗臺、露天外場、操作臺邊,大家圍蹲成一圈,攤開圖紙一討論就是半天,這樣的圓圈會不知開了多少次。”時任發動機型號調度人員這樣回憶。
就在這時,型號處小吳的女朋友為他辦好了出國手續。但型號正處在艱難時期,他已經付出了太多太多,舍不得離開……劉院士介紹說,最終小吳作出了一個痛苦的抉擇:選擇巡航導彈,放棄愛情。
隨著整頓工作的深入,硬件的問題逐漸減少,但軟件的質量控制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傊笓]曹建國委托胡總師,一定要讓彈上所有軟件都合乎技術要求,巡航彈要有一流的神經系統。
于是,軟件代碼走查的工作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2002年元宵節剛過,胡總將軟件設計人員、系統設計人員、總體人員、分系統人員、測評人員及外請專家聚集在一起,把一個招待所頂層包下來,對所有軟件逐行分析。
這是一次徹底的檢查。此后,在巡航彈的研制進程中,再沒有發生過因為軟件問題而影響飛行試驗的情況。
2003年春天,“非典”來襲,白色恐怖令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研制人員面臨生死考驗,但是型號研制腳步并未因此停息。試驗前,大家都進行嚴格消毒,戴上口罩,每人間隔3米以上開展協作。
“當時北京是重災區。京外某所人員為了配合研究工作,連夜開車進京,大路不讓走,只能走小路。白天處理完產品后,又連夜返回,隨后進行隔離?,F在想起來,心中還是不免升起無限敬意。”時任某技術負責人小劉說。
其實,“整頓”期間,考驗的不僅僅是技術,他們在管理上也經歷了一次“涅槃”。
第一次進場時,部隊的“宇航級”管理讓大家受到了強烈震撼,深刻認識到自身的差距。在院長高紅衛的帶領下,研制團隊下決心要練好基礎管理這門“硬功夫”,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問題,窮盡所有辦法,“打破砂鍋問到底”。
一次振動試驗時出現多余物。這個問題引起了高紅衛的警覺,他要求舉一反三,對全彈進行一次查找多余物的“系統體檢”:對所有緊固件、哪怕是螺釘、螺母進行一次全面篩查。在以后的研制中,幾乎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問題。也正是從這一次開始,研制人員在生產過程中關口前移,將多余物檢查寫在了型號研制質量體系文件中。
“不能帶著問題上天”。為了保證地面和飛行試驗的真實、充分、有效,型號兩總獨創性地提出“天地一致性”分析,即真實性、覆蓋性分析。通過分析,對各個環節是否通過了試驗驗證、條件是否真實、試驗是否充分、狀態是否到位等方面都要心中有數。對試驗未能覆蓋的環節,也要以現有試驗數據展開深入的風險性分析,采取針對性措施來規避。此項工作貫穿于后續型號研制的全過程,對飛行試驗的成功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方法相繼出臺:
首次系統地試行軟件工程化管理,規范軟件研制程序,顯著提高了軟件產品的設計水平;首次系統地采用可靠性工程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產品的質量與可靠性;采取集中辦公、現場辦公、專題協調會等形式,及時高效處理技術問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結合型號特點,團隊逆向思維,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次成功技術保障分析”的思想與工作方法,被形象地稱為“成功樹”。
在“成功樹”提出前,型號試驗更多使用“故障樹”分析法,試驗失利后順著枝干反推原因,查出“元兇”,復現故障后再加以改進。這種方法如同高考時的“復讀”,往往會付出更多的成本。
“成功樹”就是以“一次成功”為目標,對導彈設計生產試驗全過程的每個流程、環節、影響因素及控制因素等進行深入分析,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確保飛行試驗過程中系統、分系統、設備成件的每一級產品,在每一個工作流程、環節,都工作正常、可靠,達到飛行試驗“一次成功”的目的。
如今,這棵“成功樹”已在整個航天型號研制中扎根。劉院士后來多次提到,整頓期間形成的一系列管理“經典之作”,拉開了精細化、系統化管理的大幕。
在技術和管理這“兩駕馬車”的驅動下,研制工作快速推進。
那年暮春時節,試驗團隊再次集結,奔赴前線。
在路上,總指揮曹建國對身邊的人說,火車怎么開得這么慢,你們跟司機說說讓火車開快些吧。車上的每個人都在心里默默較勁:我們一定要打好“翻身仗”,拿出國家的“爭氣彈”!劉院士則面對著試驗基地的方向豪邁地呼喊:我們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