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PK嘀嘀 打車軟件戰背后兩巨頭過招
近日里,在手機某應用軟件的“朋友圈”里突然又多了不少“炫耀帖”:原本22元的打車費,今天打車只花了7元,“賺了”15元;今天好幸運,打車免費······打車不僅免費還能賺錢?其實,朋友們炫耀的正是,通過“打車軟件”打車來獲得該軟件運營商的“打車”補貼獎勵。 圍繞著“獎勵政策”,在近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國內兩大“打車”軟件:快的打車和嘀嘀打車已打得不可開交,各類獎勵政策應接不暇,補貼金額也一漲再漲。在“瘋狂燒錢”的背后,除了兩款打車軟件間的市場老大、老二之爭,還有其背靠的兩座“大山”阿里巴巴與騰訊之間的高手過招,究竟“貼錢買用戶”的模式能否持續呢? “燒錢”大戰升溫乘客打車每單可獲13元 昨日,快的打車宣布,用快的打車并用支付寶付款每單最少給乘客減免13元,每天限2筆。這已是快的打車近一個多月的第三次調整補貼獎勵,而“刺激”快的打車的就是行業另一大競爭對手嘀嘀打車。 實際上,嘀嘀和快的經歷了上個月啟動補貼價格戰之后,已在本月11日左右接連宣布了“降溫”政策。嘀嘀打車率先表態,“首輪營銷活動如期結束,并將乘客使用微信支付打車費的獎勵金額降為5元。”在同一天,一直維持當時補貼政策的快的也宣布了“應對措施”:對乘客的獎勵10元不變,但對司機的獎勵減少了5元,大城市由15元降到了10元,三四線城市由10元降到了5元。 本以為此輪“暗戰”就將畫上句號,哪知伴隨著嘀嘀打車突然補貼加價,新一波“燒錢”大戰再次升級。2月17日,嘀嘀對乘客的補貼由5元恢復至10元,預計補貼金額達10億元。而快的則以極具挑釁的口吻宣布,快的將執行“永遠比同行多1元”,從18日起,乘客每單立減由10元增加至11元,司機獎勵也增至11元。 緊接著,昨日嘀嘀打車又打出“騰訊牌”,推出了“游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并選擇微信支付每次可隨機獲得12—20元不等的補貼,每天3次;同時與騰訊游戲聯手,對每周使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車費10次以上的用戶,贈送時下最熱門微信游戲“全民飛機大戰”中的高端戰機1架。預計嘀嘀將在接下來一周內送出100萬架飛機。 而快的除了依然堅守“永遠比對手多補貼一元”策略,將補貼提升至13元外,同樣也搬出了背后的“靠山”阿里巴巴,“從18日開始,只要您用快的打車,并用支付寶付款累計滿5次,就可獲贈淘寶天貓平臺的退貨保障卡一張。退貨保障卡,可以讓您在淘寶和天貓上退貨時,享受包郵。”除此之外,從2月18日開始,快的已把每天的免單名額提高到15000個,無論乘客打車花多少錢將享受全免,而司機也將得到等額的獎勵。 “打的”市場之爭,如今已硝煙彌漫,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快的、嘀嘀兩家打車軟件圍繞著市場老大、老二之爭仍將會持續。根據易觀國際昨日發布的《2013年第4季度中國打車APP市場監測報告》顯示:快的打車、嘀嘀打車分別以46.7%、43.6%的市場份額,奠定了打車APP市場的“兩強”獨大格局。 對于近期多次升級補貼政策,快的表示,這是為了培養用戶使用打車軟件叫車的習慣,“從現在來看,近期的各種獎勵活動效果非常明顯,無論是知名度還是訂單量,都有大幅提升,我們還會把握住這個機會,堅持這一策略”。而嘀嘀打車運營副總裁張晶也表示,此次僅是與騰訊集團多個部門合作的一個開始,未來嘀嘀打車與微信的營銷活動還將繼續深入。 盈利模式待破解阿里和騰訊背后過招 無論是快的還是嘀嘀打車,二者之所以有如此底氣持續較勁“燒錢”,背后無疑還是阿里巴巴與騰訊對各自陣營的大力支持。業內分析認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就是移動支付。 數據顯示,嘀嘀打車在去年5月曾在B輪融資中獲得騰訊投資。6月快的打車也完成由阿里巴巴領頭的800萬美元A輪融資,而阿里巴巴當時稱還會再投資近億美元。今年1月嘀嘀打車宣布支持通過微信叫車和支付,同時還獲得騰訊等高達1億美元的C輪投資。 在移動支付方面,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早在十年前就進入了市場,用戶數量龐大。去年8月,騰訊旗下的財付通宣布微信支付功能正式上線,而春節期間的“微信紅包”也吸引了不少人氣。 兩家企業如此大手筆的“互掐”,畢竟不會長期維持下去,接下來如何盈利才是關鍵。快的打車COO趙東此前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的目標仍然是根據用戶需求不斷優化并改進自己的產品,搶占市場,培育整個市場,激勵用戶。 “在線打車行業和許多電商公司走過的路一樣,一開始都是先培育市場,而培育市場就意味著要改變用戶習慣,增加用戶粘性,通過燒錢、補貼可以縮短培育周期。”趙東表示,而在用戶習慣形成后,自然會有一部分用戶沉淀下來,即使以后不補貼了,市場還在。 對于未來盈利模式的破解,趙冬認為這并不是問題,“除了從每筆交易中抽成,加上軟件內嵌廣告等其他收入,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未來基于位置的服務也可以考慮用來獲得收入。”趙東說,而且還可以借鑒美國打車應用軟件Uber的做法,比如在情人節的時候,在出租車上賣玫瑰及周邊產品,利用出租車發展市內快遞。 易觀國際分析認為,打車APP行業燒錢情況將持續到盈利模式更為清晰,各廠商將更多依靠產品本身的內容和服務吸引用戶。 “其實也并沒有什么不好,”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可以看到兩家打車軟件不管是此前發布的數據戰,還是出臺的補貼政策,都是同一個節奏,這樣形成的競爭效應,不僅可以最大化的進行品牌傳播,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用戶習慣,將本來規模并不大的打車市場做大。 廣東交通部門禁止“加價叫車”功能已取消 不過,在打車軟件興起的同時,一些叫車軟件“加價叫車”功能也飽受質疑。針對一些乘客通過手機打車軟件加價預約出租車的現象,廣東省交通廳副廳長楊細平日前已明確表態,“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出租車只能‘按表收費’。”對于一些出租車司機為了搶單而拒載以及加價約車等行為,相關部門將進行處罰。 不過,據記者了解,目前行業內市場份額最大的兩家打車軟件在進入廣東市場時,已按廣東交通部門要求,取消了加價叫車功能。此外,對于行業目前存在較多的乘客用打車軟件與司機“合謀”賺取補貼獎勵的行為,滴滴打車表示,將對“現場叫車”和“指定叫車”等行為進行懲罰,一旦被認定“作弊”,將永久封閉司機和乘客的賬號。 |
關鍵詞:打車,過招,軟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