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血案背后的制度困局:急診多發
同一事件報道算一篇。截至目前,2014年相關報道已有5次。實習生張宇制圖 黑龍江齊齊哈爾殺醫案次日,河北易縣也發生了外科醫生被患者割喉事件。僅時隔兩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一位懷孕護士被打傷,原因是患者認為其辦理手續過慢。 近期多發的醫患沖突事件,讓醫患關系再次成為公共話題。中國青年報記者檢索了2000年至2014年2月的177篇相關新聞報道(同一事件的報道算一篇,下同),試圖以此為樣本,呈現15年來醫患沖突的部分特點與問題。 為什么有患者會對救治自己的醫生進行人身傷害?是個人性格使然,還是背后存在某些制度性困局?沖突事件過后,這些問題亟須解答。 急診科、外科是沖突多發科室 梳理這177篇報道可以發現,總體來說,被報道的醫患沖突事件次數15年來呈上升態勢,盡管此間存在起伏。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前述樣本中,2000年的報道篇數為3篇,次年上升為10篇,隨后的2002年、2003年則分別下降到8篇、7篇。報道呈現的沖突事件,從2004年至2006年起又從16起上升到23起,2007年下降到6起。 但報道次數在近三年明顯增多,2012年、2013年的醫患沖突事件報道次數分別為26次、28次,截至發稿前,2014年的相關報道已有5次。 上述報道僅是所有報道的一部分,事實上,未被公開報道的醫患沖突顯然更多。中國醫院協會2013年發布的《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查報告稱,2012年,醫務人員軀體受到攻擊、造成明顯損傷事件的醫院比例為63.7%,8.3%的醫院每年發生6次及以上。 這項調查面向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16家醫院。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在177篇醫患沖突事件的報道中,所涉科室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急診科(30篇)、外科(29篇)、內科(23篇)。 因近期浙江溫嶺殺醫案、齊齊哈爾殺醫案而備受關注的耳鼻喉科,數量為9篇,占總報道的5%。 這種分布與一些專業人士的判斷大致吻合。長期代理醫療糾紛案件的山東琴島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新博告訴記者,醫患糾紛主要集中在外科、急診、產科、心內科等科室,因為其醫療難度較大,病情變化快,疾病本身和醫療過程所引發的不良后果概率較高。 “耳鼻喉科只是在近期事件中連續兩次發生,但在醫患糾紛數量中的比例不高。”他說。 大部分傷醫案中并沒發生醫療事故 發生醫患沖突的起因是什么?其實,與部分公眾的直觀印象不同,發生醫療事故并不是主要原因。 中國青年報統計顯示,在上述報道中,98起是因為對治療效果不滿意,17起是由于不信任醫生治療方案,另有11起是認為醫護人員態度不佳。真正存在醫療事故的,只有6起。 2013年發布的《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在分析暴力傷醫原因時也稱,對治療方案、治療效果、檢查結果等不滿意遷怒醫生的占八成以上,只有3起是和醫院有醫療糾紛。 記者注意到,在媒體報道的一些事件中,醫護人員的遭遇的確委屈。例如,2003年,四川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一位羅姓醫生,左耳被患者家屬咬掉一半。原因僅僅是,醫生認為患者存在某些病癥,但患者及家屬對此結果不愿意接受。 2004年,一對夫婦帶著孩子走進江蘇省無錫市兒童醫院急診科,一位奚姓醫生回答稱“這個孩子并不是他看的”。報道稱,孩子的爸爸在說了“那你告訴我是誰看的”之后,就拿起不銹鋼器皿朝醫生下顎砸去。事后,醫生下顎縫了3針。 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從177篇報道來看,92起事件的沖突方式是患者直接拳打腳踢,62起事件使用了刀具,另有4起選擇了縱火、爆炸,兩起選擇了硫酸。 信息不對稱加劇不滿情緒 值得關注的是醫患事件發生后的網絡情緒。據報道,2012年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殺醫事件后,某門戶網站的新聞評論中,有4018人次“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選擇了“高興”,占總評論數近7成。 這一現象在近期的齊齊哈爾殺醫案中也有類似表現。犯罪嫌疑人的多名鄰居還曾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達猜測:“他殺了人,是不是醫院先有不對的地方?” 在首都醫科大學教授高廣穎看來,醫患沖突與醫學行業的特點有一定關系。“醫學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不對稱,醫生是主動的,消費者是被動的。”她說,作為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醫生引導需求方接受服務,而患者大多不能透徹了解自己的病情,不知道該如何治療,一切指導權都在醫生手里。 高廣穎認為,患者就診時身心較脆弱,希望醫生能將病治好,但因為現實醫療技術所限,還有一些疑難雜癥難以攻克,一些患者容易因不滿治療效果而遷怒醫護人員,“醫療服務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是一個高風險行業。” |
關鍵詞:醫患,急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