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時代的“閱讀之美”—4·23“世界讀書日”專輯
讀起來,才有生命 鄒玲艷(益善悅讀計劃志愿者) 4月的拉烏鄉下起了小雨,山腰上彌漫著一團團霧氣。羅映平校長在校門口搓搓手,提醒孩子們下雨了,慢點跑,注意安全。 云南省賓川縣碧雞完小有477個學生,因為是全寄宿制學校,課余時間很充裕。以前孩子們一下課就約上三五個小伙伴,跳皮筋、揀石子。現在樓道的兩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圖書角。下課鈴聲一響,這里就成了最熱鬧的地方。 “老師們也會課余翻看各種課外書,看到有趣的就當做課上的拓展知識講給同學們聽。”羅校長說起這些變化如數家珍。 不僅在賓川,在云南大理的洱源、永平、漾濞幾個縣,這樣的課外閱讀場景隨時隨處可見。然而僅僅在2013年9月之前,這里的很多孩子上了高中,連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課外書都沒有讀過。 改變,與一個叫“益善”的公益基金組織有關。 2013年8月,復旦大學新聞系87級畢業后首次聚會,談起好多來自山區和農村的同學當初生活的困難時,感慨不已。大家提議,共同出資成立一個公益基金,幫助貧困地區成績優秀的農村學生。這個由大學同班同學發起注冊的“益善公益基金會”,從此開始了在云南大理的公益助學行動。 有資料說,2014年,我國少年兒童平均圖書閱讀量為8.45本,其中城市兒童閱讀量為10.73本,農村兒童閱讀量為6.51本,西部地區更低,尤其是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往往不到3本。 學校并不是沒有書。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普六”計劃和近幾年的“薄改”計劃(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中,教育部門均向學校發放了一些圖書。此外,零零散散的,學校也常收到其他單位捐贈的圖書。但是,閱讀率并不理想。 “農村的孩子最怕有知識沒文化,從小到大沒看過一本課外書,進城只有一個目標,就是生存。”基金會理事長李同新說,“益善除了對個體的幫助,更應該關注帶有群體性、基礎性的問題。” 推廣閱讀計劃,不可能立竿見影,卻是鄉村教育中最為實際有效的素質教育方式。但在這群80年代的大學生們看來:閱讀好書,不僅可以讓孩子們打開視野,培養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幫助他們遇見更好的自己,進而能有能力回報家鄉,建設家鄉。 3年里,理事長李同新有一半時間跑遍了4個縣的100多所小學和教學點,20多位同學利用休假時間專程到洱源一線,參與走訪調研,推動閱讀行動。益善君們說,“既然決心從事鄉村教育,在山區推廣閱讀,就必須了解農村,融入農村。唯有實干,才有實效,才能贏得各方信任,才能獲得八方支持。” 正是這樣的“用心”,他們得到了八方支持。在大理,有4個縣都把“自由閱讀課”列入了課表,賓川縣每年財政安排100萬專款,在全縣推行“書香校園”閱讀計劃;洱源縣,每年安排50萬專款更新圖書;漾濞縣,把老師推廣閱讀的成效作為考核內容;永平縣確定每年舉辦讀書競賽…… 這樣的一個全民閱讀行動,改變的,將是一個農村的群體。 讀什么,最關鍵。 曾經有不少出版社和愛心人士主動聯系益善捐贈圖書。大部分好意被拒絕了。因為他們希望捐贈提供的書,是孩子們真正喜歡讀的書,解決孩子們“看不懂”“不愿看”“看不到”的問題。 為了確定什么書才是農村小學生愿看、愛看的,益善選擇了山頭上的石巖完小作為試點。先由專業人士確定了書目,把書送到學校,由老師登記不同年級的人愛看什么,結果發現以城市學生的水平確定的書目太難,調整難度后再送第二批書,還是難,第三批就增加了大量的繪本,基本得到孩子們的認可,再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兒童閱讀專家王林博士幫助修訂和完善,確定了大到1萬多冊,小到3000、1000、300冊的書目。兩年試點中,3000多冊圖書的借閱總計達到了4560次。從2014年3月開始登記的“石巖完小五年級班”,一個學期的圖書借閱達到了500多次。 |
關鍵詞:閱讀,美,世界讀書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