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霧霾天讓“北京咳”浮出水面 |
“PM2.5污染悄然吞噬掉的不僅是城市的藍天,還有公眾健康和國民經濟。”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周嶸說。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00年世界上大約有8萬人死亡和4.6億生命損失年(lostlife-years)是由于城市空氣污染所致。據估算,全球3%的青少年心血管死亡率、約5%的支氣管和肺癌死亡率及約1%兒童的急性呼吸感染死亡率都是由大氣中顆粒物污染所致 …[詳細] |
|
|
|
“北京咳”:正視總比避諱強 |
“北京咳”這么一個詞,確實有點讓人難堪。但要說這個詞侮辱了北京,那就有些草木皆兵、諱疾忌醫了。侮辱是建立在無中生有基礎上的,可在現實中,確實存在“北京咳”現象。“北京咳”指是外國人在中國期間產生的一種呼吸癥狀,主要出現在12月至4月間,表現為干咳咽癢,類似外國人水土不服的一種表現:到了北京就發作,離開北京后會自然消失。而且不僅外國人,一些南方人也表示,他們到北京或北方一些城市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詳細] |
|
|
|
|
|
|
|
|
“北京咳”不是侮辱是警鐘 |
北京等全國多個城市近日遭遇的持續數天的霧霾天氣,讓一個在外國人中間流傳的略帶玩笑叫法——“北京咳”,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何權瀛表示,“在沒有找到明確的證據之前,不能說什么‘北京咳’,這詞兒是對北京的極度侮辱!”(1月21日《經濟參考報》)
“北京咳”只是一個代詞,重音在“咳”而不是“北京” …[詳細] |
|
|
|
“北京咳”侮辱說背后的形象潔癖 |
近日,北京遭遇持續數天的霧霾天氣,“北京咳”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稱引發咳嗽原因很多,在沒有證據之前不能稱“北京咳”,這個詞是對北京的極度侮辱。(據《經濟觀察報》)
民間命名一個東西,不可能像醫學專家那樣嚴謹、嚴格。既然這種病癥具有“到了北京就發作,離開北京后會自然消失”的特征,這就足以讓民間將其稱為“北京咳”。在醫學界,以某個地名為某種疾病命名的,并非沒有先例,如地中海貧血等。這樣的命名,難道都是對某個地方的“侮辱”? …[詳細] |
|
|
|
“北京咳”折射公眾對空氣質量的焦慮與期待 |
盡管在北京已經生活了三年多,但35歲的美國游戲軟件設計師安德魯·麥考密克至今仍不能適應這里的天氣。眼下,他已經計劃離開這個曾給他提供職業發展機會的中國城市。
“來北京后,我每天都會打噴嚏,感到胸口發緊。”麥考密克坦言自己是個煙民,并且小時候曾有哮喘,自己的亞健康狀態不能全歸咎于空氣污染,但是他說每當他回到美國,自己的各種不適就會消除 …[詳細] |
|
|
|
|
|
|
|
|
別讓“北京咳”成為北京新符號 |
“北京咳”這個略帶玩笑意味的叫法,已經在外國人中間流傳了十余年,近日竟被外國人白紙黑字地印入了旅游指南。簡單說,“北京咳”是一種類似水土不服的反應,指一些人來到北京后便會不由自主地咳嗽,離開后咳嗽又自然消失。對于長期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說,似乎并未意識到“北京咳”,但當一個國家的首都被貼上這種調侃的標簽后,它反映的便就不僅僅是環境問題了 …[詳細] |
|
|
|
別讓“北京咳”成了城市的流行病 |
這兩天“十面霾伏”的霧霾天氣,又給了網友一個展示造詞才華的機會。有人稱,“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在北京街頭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受“北京咳”的啟示,這句話其實還可以改為:“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聽到你的咳嗽聲,卻看不見你” …[詳細] |
|
|
|
|
|
|
|
|
|
聯系我們 |
電話:0311——87117144
郵箱:zhaopeng@vip.hebei.com.cn
出品:今日聚焦欄目
責編:邢梅智
如果您有好的話題或建議,可以聯系我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