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否認北京第一批207家公司外遷至天津或河北
京津冀一體化要審慎平衡 日前,有媒體報道北京第一批外遷公司有207家,主要涉及化工、建材、鑄造等門類。目前名單已經通報給天津、河北等地。對接的流程是北京市提供外遷企業名單,由天津、河北等地在名單中甄選。如果對接意向確定,由當地政府部門和北京市發改委完成對接。由于上述企業大多為“三高一低”企業(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尚未出現對接成功案例。 “京津冀一體化”并不是最近的提法,謀劃早已有之,但是進程緩慢。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這為一體化從“提法”到“做法”鋪就了道路。而今年2月底,習近平總書記也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他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 中央關于京津冀一體化的決策當然毋庸置疑,既是民意所向,也是大勢所趨。一方面,北京作為首都,交通、住房、環境的壓力與日俱增,亟需騰挪出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天津與河北是較好的選擇;另一方面,天津與河北多年來與北京的發展存在一定的脫節,也需要跟上北京的步伐,承接北京一些產業和事業的轉移可相得益彰。 如果一體化能夠順利落實,那么這個設計堪稱完美。但現實告訴我們,要想落實這個規劃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否則一體化早就水到渠成了。前述媒體報道的現象就是典型的困難,正如河北一名官員所言,“第一批外遷的公司大都是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這樣的企業到哪里都是負擔,所以目前天津、河北承接的熱情不高。”他們正在等待第二批外遷的公司名單,但問題也在于,第二批如果還是類似的企業,河北與天津又該如何選擇? 從第一批外遷公司多為“三高一低”企業,我們可以看出“遷出地”的精明,但“遷入地”也有智慧。京津冀一體化既是利國利民的國家戰略,也是各方利益博弈的漫長過程。在我們看來,目前一方提出外遷企業名單等待另一方遴選的方案效率并不會太高,甚至可以說,天津、河北甄選企業的猶豫或審慎值得贊賞。 地方政府對于“三高”企業提高了準入門檻,正是中央提出“告別以GDP論英雄”后的良好反應。當然,如果京津冀都堅持目前的遷出遷入標準,那么一體化無疑會陷入某種僵局。換句話說,我們需要一個讓雙方更能接受的方案,也就是依據習近平提出的“互利共贏”原則,調整外遷公司名單,呈現一個“肥瘦”搭配的產業格局。 |
關鍵詞:京津冀,企業外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