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難“獨立”
“規定的5年申請考察驗收期到2013年3月31日期滿,全國315所獨立學院中只有23所申請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高校,另有8所獨立學院進入轉設考察、公示期,約占獨立學院總數的10%。”鑒于這種現實情況,教育部2013年5月又把獨立學院規范驗收的最后期限延遲到2016年,并要求292所獨立學院在“十二五”期間的每年第四季度,接受教育部以及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大考”,即基本符合要求、擬停辦與暫緩驗收。 據了解,為規范與引導獨立學院的改革發展,教育部在2008年頒布了《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教育部26號令”),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這部立意與出發點都是好的國家部門法規,為什么簽署施行這么多年卻執行不下去呢?獨立學院深化改革又面臨怎樣的形勢? 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教育產業化”催生大批獨立學院 “毫無疑問,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湘潭大學興湘學院院長劉巨欽說。 一個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內就是精英階段;15%~50%則屬于大眾化階段;超過50%就是普及化階段。對照美國學者馬丁·特羅的這個理論,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與人民需求之間的矛盾比較尖銳。 據參與國家教育政策制定的工作人員透露,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經過20年發展這個指標才增長至9.1%,而1997年世界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學率達到60%。 從1999年開始,中國高等教育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即全國本專科招生人數1998年是108.36萬,1999年達到159.68萬,增長47.36%;2000年達到220.61萬,增長38.16%;2001年達到268.28萬,增長21.61%。 這一系列令人矚目數字的背后,存在著政府對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嚴重問題。 據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鐘秉林介紹,199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進一步改變政府包辦教育的狀況,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在這一思想的推動下,浙江大學與杭州市政府聯合創辦的浙大城市學院,成為教育部批準的國內第一所獨立學院。 “雖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從未提出‘教育產業化’,但是這股風氣在地方愈演愈烈,成為一些地方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理論指導和政策取向。”上述參與決策的工作人員說,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資源外延性擴張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全國迅速發展起來。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的公開材料顯示,到2001年全國獨立學院有318所、在校生達186.6萬人。 |
關鍵詞:獨立,學院,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