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京津冀一體化 借鑒國外城市群如何大而不臃腫
國外城市群的產業分工和功能定位 京津冀三地各自為政一直深受詬病。新華社天津分社記者劉元旭對此深有感觸:“雖然說北京取消了經濟中心,但是我感覺京津之間在經濟總量方面的競爭一刻也沒有停止。天津與河北的競爭更為激烈,包括沿海重化工產業的布局,產業同構化的情況都比較嚴重。” “從數據角度分析,東京的輻射作用是‘擴散’效應,它的增長帶動了周邊城市的增長;而北京在一定程度上對圈內其他城市產生了‘回流’效應,擠壓了它們的發展空間。”北京大學博士雷瀟雨這樣論述東京與北京的發展路徑。 據記者了解,日本政府先后三次實施“城市副中心”戰略,使副中心和中心城區一起承擔起東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中心區-副中心-周邊新城-鄰縣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層的城市格局,每個副都心的辦公、購物、休閑、觀光等功能一應俱全。以以著名的新宿副都心為例,這里自1965年開始建設,1991年東京都政府搬遷至此。如今,這里高樓林立、銀行密集,集中了各種人群和文化,早已成為東京的重要交通樞紐,被稱為“華爾街”的翻版,受到全世界的認可。位于東京都鄰縣的“橫濱21世紀未來港”、幕張、埼玉等三大“新都心”,也利用原來的工廠舊址或者填海造地搞開發,吸引了不少大企業總部入駐。 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以紐約為核心,由波士頓、費城、華盛頓和40多個中小城市共同組成,歷經幾百年市場經濟發育,是世界上首個被認可也是目前實力最強的城市群。中央黨校教授陳江生在《紐約都市圈建設的經驗和啟示》一文中寫道,城市間分工協作是波士華城市群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紐約不僅為自己,而且為都市圈中的其他城市提供資金支持,提供從傳媒到交通運輸等重要的對外聯系途徑。華盛頓提供政治產品、政治庇護以及和政治政府相關的經濟利益。波士頓主要為大家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技術、思想,其他中心城市更多側重制造業。陳江生指出,如此的產業分工格局,一方面使各市專注于自己的強項與都市圈外的競爭者比試;另一方面各市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在日美等國追求核心城市的“大”的同時,英國倫敦城市群追求的是小城鎮的“小而精”——英國倫敦城市群是地域面積最小的世界級城市群,以倫敦-利物浦為軸線,包括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利物浦等數個大城市和眾多中小城鎮。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家用汽車的普及,英國人口開始大量向小城鎮遷移,大中城市周邊的衛星城鎮迅速興起。為進一步帶動小城鎮的發展,英國政府實施了逆城市化行動,將政府部門或其下屬機構向小城鎮轉移。英國政府的行動很快得到公共事業單位的響應,高校等公共事業單位隨后開始了遷移。英國大企業總部落戶小城鎮也漸成趨勢,英國泰晤士水公司總部落在斯文登小城,英國燃氣公司總部設在了溫莎小鎮。 韓國政府多次進行綜合規劃,推動首爾都市圈建設。首爾都市圈規劃的重點是將首都圈內的城市功能進行分流,并制定相關法規,引導部分首爾城市職能外移。據了解,位于首爾市南北的京畿道地區和仁川市被劃分為成長管理圈,作為緩沖區來緩解首爾市人口過密發展對該域的影響,接受首爾轉移出的人口和部分產業,并進行適當的產業開發和城市開發,使周邊地區經濟得到了發展。在城市功能進行分流過程中,政府對從首都遷移出去的企業實行一定的稅收減免政策,用稅收杠桿刺激工業布局的調整。工業外遷以后,首爾的城市定位于集中發展更為專業化、創新性的金融、藝術、文化、科研等高端服務業。此外,韓國把行政部門遷移到世宗市是中央和地方均衡發展的象征,可將集中在首都地區的人口和各種城市功能分散到這里,同時把世宗發展為教育、文化、交通、福利的領先城市,有力帶動落后地區發展。 正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所言,京津冀三地之間的產業布局、資源要素配置一定要差異化,不能看見什么來錢,就做什么。北京和天津要堅決向周邊轉移一批產業。不適合的產業一定要轉移,不要覺得這一塊有GDP,轉移了就損失了。北京和天津的重型加工的零部件生產就應該轉移。研發總裝可以在大城市,但是零部件生產不應該在城市。一些農副產品加工業,包括一些幾十萬頭豬、幾十萬頭牛的大型養殖場等,都不應該在城里。在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大型的養殖場都不允許放置在城市里面。 |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城市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