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區域發展報告發布 三地功能定位新意可期
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線” “改革開放以來,為什么京津冀區域的發展不如長三角、珠三角?學術界認為,根本原因在于京津冀地區的行政色彩太濃。”研討會上,張文忠的一席話引來多方呼應。 “目前來看,京津冀過度行政化,珠三角過度市場化,而長三角是把兩者結合較好的區域。”中國人民大學城鄉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主任葉裕民也談到,區域協同發展必須要靠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只有市場和政府良好互動才會減少矛盾。 報告認為,京津冀區域必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對此,報告提出,伴隨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綜合改革示范區的建設以及天津濱海新區、河北省唐山市被列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城市,京津冀地區具備了良好的協同創新基礎。京津冀區域科技創新的模型應該是“一中心、兩核、三帶、多園區”,即形成中心引領、兩核驅動、三帶輻射、多園支撐和優勢互補、對接產業的區域科技創新格局。 報告解釋稱,“一中心”指首都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兩核”包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綜合改革示范區高端研發和知識服務核心區、天津濱海高新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核心區;“三帶”包括京津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帶、沿海現代工業技術創新示范帶和環京津綠色發展創新創業帶;“多園區”是通過“一中心”的引領帶動,發揮“兩核”的輻射作用,圍繞“三帶”產業特色和資源布局,打造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創新基地。 在專家們的設想中,還有一個更具創新性的方案——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線”。 “‘京津科技新干線’是指從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綜合改革示范區到天津濱海新區的呈帶狀的高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密集區。”李國平解釋說。 “引擎論”是區域經濟學一個重要原理。學者們認為,就像京津冀經濟發展的引擎鎖定在濱海新區一樣,京津冀科技創新的引擎應落在這一條自西向東的帶狀區域上。 報告還對這一設想提出了更為細化的安排,包括北京、天津共同建設“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共同建設“京津科技創新示范區”,以及支持園區間創新合作、設立重大創新合作專項等。 協同創新機制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主要驅動力,如何使其盡快生效? 報告創造性地提出組織協調體系的建設,即設立由三地主管領導組成的聯合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加快組建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并提出,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以發揮各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網絡化治理結構。 |
關鍵詞:京津冀,功能定位 |